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蒜功能主治

大蒜功能主治

大蒜功能主治
大蒜
功能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

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

用于...[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详情]
详细说明
用药咨询
全部别名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选方宜忌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药用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功能主治】
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

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

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选方】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

(《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

捣,丸芥子大。

每服七丸,乳汁下。

(《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

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

(《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盐,葱,酱。

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

(《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

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未发时以茶下二丸。

(《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

(《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

(《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
十丸,陈米饮下。

(《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

(《简要济众方》)
⑾治鼻衄,咯血,呕血,尿血。

独头蒜两个,捣成泥状,分成两份。

一份用八层麻纸包裹,置于百会穴。

另一份用七层麻纸包裹,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药上用热铁烙加温。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肺结核:新鲜大蒜,每次一至二头,捣碎后以深呼吸吸其挥发气,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时。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⒀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

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

(《贵州中医验方》)
⒁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

(《摘元方》)
⒂治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大蒜一升,破去心,无灰酒四升,煮蒜令极烂,并滓服一大升以来,须臾汗如雨出,则瘥。

(孟诜《必效方》)
⒃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

(《简易方论》)
⒄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

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

(《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肿毒: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

(《食物本草会纂》)
⒆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

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⒇治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

(《永类钤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

(《梅师集验方》)
【宜忌】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