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乘用车厂商市场份额变化情况2005-2008耿长兴(中国农业大学)(1).2005 年各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分析2005 年第1季度各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1季度基本型乘用车产量排名居前5位的企业依次为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广州本田和天津一汽夏利,而销量排名居前5位的企业依次为北京现代、广州本田、天津一汽夏利、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
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1季度北京现代以市场份额高达10.94%、市场份额同比增长7.06%的业绩双双居于排行榜的首位,显示了厂家雄厚的市场竞争力。
广州本田以市场份额8.37%、市场份额同比增长4.04%的较好成绩屈居第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天津一汽夏利、奇瑞、东风汽车乘用车部和神龙汽车均实现了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3%的同步扩大,而传统的三大基本型乘用车企业——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市场份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正受到北京现代、广州本田等厂家的严重冲击。
2004年1季度,销量居前5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52.62%,2005年1季度销量居前5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1.99%,可见,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预示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竞争格局将面临重新调整[1]。
图 1 2005年1季度各主要生产企业基本型乘用车产销量情况2005年前10个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北京现代、一汽大众、广州本田、一汽夏利、奇瑞、东风日产、神龙和一汽丰田,分别销售22.93万辆、18.47万辆、18.43万辆、17.25万辆、16.82万辆、15.64万辆、14.35万辆、12.55万辆、11.67万辆和9.77万辆。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降幅较为明显,其他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东风日产增势最为迅猛。
1—10月,上述10家企业累计销售轿车157.8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72.72%[2]。
我国多数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开始于2000年前后,总体发展比较顺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的前两年,增长更为迅速,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2004年5月份起乘用车总体市场出现滑坡,自主品牌受影响更大。
然而,经过自主品牌企业自身的艰苦努力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在2005年得到了全面提升,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销量大幅度增长(见表2)。
由于自主品牌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出口能力显著增强,多年来汽车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在2005年首次得到扭转[3]。
表 1 2005年第1季度各主要企业市场份额情况表表 1 几个主要自主品牌销售量和增长量(2).2006 年各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分析2006年乘用车国内需求跃升至新的平台,2006年我国国内乘用车需求总量达到428万辆,同比增长30.6%,需求量比2005年净增100万辆,需求恢复高增长态势。
2006年以来自主品牌销量增长迅猛。
当年销售增长53.2%,高出合资品牌乘用车销售增长率32.6个百分点;2006年自主品牌销售再创佳绩销量同比增长44%,高出同期合资品牌乘用车销售增长率14.5个百分点。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06年自主品牌占乘用车市场的份额提高到24.7%。
各主要生产厂商2006年销量变化如表3所示[4]。
表 2 乘用车厂商排名变化/辆上海通用和南北两个大众、以及奇瑞四个企业,已进入乘用车企业第一阵营。
南北两个大众处于稳健复苏势头。
上海通用销售总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各品牌旗下多款“领衔”细分市场车型的突出贡献。
上海大众全年同比累计增长39.63%,“大众”单一品牌销售在乘用车企业中第一;一汽大众全年同比累计增长43.81%,“捷达”单一车型在乘用车企业中销量第1。
奇瑞以“多生儿子抢食”的进攻姿态,以难于想象的速度推新车型,以独特的营销策略打市场,创下全年同比累计增幅高达59.91%的业绩,QQ成为1.0L微轿市场上无与伦比的黑马,实现了自主品牌历史上的重大突破[5]。
12月份及全年主要乘用车企业销售排名如表4。
表 3 2006年12月份及全年乘用车企业轿车销售排名2006年全国汽车销量前5位的企业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和北汽,5家企业共销售471.5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65.34%,其中乘用车共销售361.96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9.93%。
这其中上汽集团不仅销量超过一汽集团,同比增幅也最大,达到33.40%,随着上汽商用车项目的正式启动,上汽正成为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引领者。
如图2所示。
2006年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占有率有一定提升[6]。
图 2 2006年五大集团汽车主要品种销售情况(3).2007 年各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分析2007年汽车总体市场四大总量指标(汽车产量、进出口量和汽车内需)全面高速增长,绝对量均创历史新高。
市场主格局没有改变,但结构性变化普遍存在。
竞争格局的存在,前3名保持相对稳定,二三梯队有变化[7]。
国内市场重要性日益突出,国际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
三大集团中,上汽集团的优势继续微弱扩大, 2007年与2006年全年相比,份额提升0. 7个百分点。
第二、三梯队份额和位次总体变化不明显,变化最大的是哈飞公司,份额迅速下降。
2007年,哈飞公司的市场份额为2. 8%,比2006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位次下跌到第9名;华晨公司升势明显,排名上升到第8位。
国内汽车集团销售量、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见表5。
跨国公司中,大众集团彻底摆脱2004~2005年的困境,2006年基本顶住下滑趋势,2007年市场份额开始回升,销售汽车93.8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7.6%;丰田公司、福特公司涨势强劲,尤其是丰田公司的后发力值得特别关注,2007年丰田公司在中国销售汽车(含进口)52.4万辆,市场排名上升到第2位;现代公司的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已经由2006年的10.8%下降到7.1%,市场排名也由第2位下降到第5位;通用公司的后劲略显不足,面临着来自日系品牌的巨大压力。
跨国汽车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量、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见表6。
2007年一汽-大众公司超过上海大众公司位居市场第2位,市场份额达到8. 7%。
一汽丰田公司的市场排名继续提升,到达第6位,市场份额为5.3%,基本保持稳定。
前两年较为风光的北京现代公司的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市场排名下跌到第8位。
自主品牌奇瑞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国内乘用车厂商销售量、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见表7。
表 4 国内汽车集团销售量(国产内销+出口)、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表 5 跨国汽车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量(国产内销+进口)、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表 6 国内乘用车厂商销售量(国产内销+出口)、市场份额及排名情况2008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尤其是下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受影响很大,在国家刺激经济措施陆续出台后,乘用车销量才有所回升。
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开始走出低谷。
在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中,一汽丰田和北京现代增幅最为明显。
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达164796辆,同比增长46.96%,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势头。
伊兰特系列无疑是最大功臣,6月销售24257辆,同比增长289.98%,上半年共销售108118辆,同比增长87.90%。
东风悦达起亚也开始复苏,上半年销售74978辆,同比增长41.66%。
应该说,韩系的复苏与其产品力和服务品质的提升不无关系,悦动的良好销售态势说明市场对韩系车的品质开始恢复信心。
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67.3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24%,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排名前十位的自主品牌依次为:夏利、F3、福美来、自由舰、旗云、吉利金刚、A520、威志和骏捷。
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45.17万辆,占自主品牌轿车销售总量的67%。
业内人士表示,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因素对利润相对较薄的自主品牌企业冲击很大,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2008年下半年,上海通用、奇瑞和长安福特的轿车销量比上半年有所下降,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增量更为明显。
2008年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共销售轿车329.17万辆,占轿车总销售量的65%,见表8。
2009年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逐渐恢复稳定,但是相比2008年1月销量有所下降。
这是近几年来1月份同比首次出现下降情况,见表9。
表7 2008年1-12月中国轿车企业销售前10名表8 2006年1月-2009年1月中国乘用车销量走势图【参考文献】[1].左培文. 2005年第1季度基本型乘用车市场分析与预测[J]. 车界论坛. 2005(03): 05-09.[2].朱一平. 十月份全国乘用车主要品牌销售情况—销量较上月有所下降,经济型轿车仍旧占据较大市场份额[J]. 中国汽车市场. 2005(12): 64.[3].徐长明. 2005~2006年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J]. 财经界. 2006(11): 05-15.[4].徐长明. 2006~2007年乘用车市场分析与预测[J]. 天津汽车. 2007(01): 05-15.[5].张伯顺. 乘用车增长最明显轿车贡献度最高——2006年12月份及年度乘用车市场简析[J]. 汽车与配件. 2007(05): 18-21.[6].王晶.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J]. 上海汽车. 2007(04): 31-35.[7].徐长明, 李伟利. 2007~2008年我国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J]. 汽车工业研究. 2008(04): 2-14, 23.[8].霍庆泽. 图解车市[J]. 世界汽车. 2009(03): 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