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manufacturing from a high–low technology perspective[J].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14(21):82-95.
[4]Yin Pumin.A Second wind for an ancient route[J].Beijing Review,2015(6):14-17.
黑尔佳•策普•拉普什和威廉•琼斯(2015)在《从丝绸之路到世界大陆桥》中从宏观视角入手、具体项目着眼,探讨了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为世界大陆桥--即世界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的重要问题。认为基础设施与产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中美完全可以在国际产能合作上推进,利用中国在技术、产业和高素质劳动力方面的综合优势和性价比,帮助美国的技术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让中国成为连接美国的优势技术、优势金融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劳动力和优势自然资源的“桥梁”。这种三方合作将是未来中美两国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方式[5]。
4.2016年4月,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5.2016年5月(20日之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将毕业论文装订成册。
(二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
2.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电子期刊等网络信息平台,广泛收集、认真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以便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3.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统计年鉴、网络数据库收集所需数据,以便进行论证分析;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问题研究
作者姓名
陈琳
所属学部专业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刘婷副教授
预计字数
10000
开题日期
2015年11月1日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大;中国长期以来吸引外资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低下从而使得企业投入回报率高,而且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而强劲的发展,“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名片,而此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导致了全球制造业布局发生重大调整,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导致外资流出,中国制造业失去一部分竞争力,因此,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挑战,中国倡议周边各国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秉持着开放平等的区域合作精神,通过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相联通,加强与沿线各国的伙伴关系,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同时进行着各国的文化交流,共同打造互惠、和平、开放的经济合作架构。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迅速推进,促进了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以及贸易投资更加便利化,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也趋于明确,中国制造业也呈现出海外转移的趋势。
3.1“一带一路”对中国制造业海外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
3.2“一带一路”对中国制造业海外产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3.3“一带一路”对中国制造业海外技术转移的影响分析
第4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SWOT分析
4.1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优势
4.2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劣势
4.3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面临的机遇分析
徐敏(2012)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认为,在2009年—202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仍然大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优势仍然存在,为了继续发挥全球制造业中心作用,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11]。
齐玮(2014)结合我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国家战略共同分析认为,鉴于我国制造业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模式时应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同时逐渐学习海外先进技术,投资项目努力升级,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12]。
modes i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J].Journal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2011(3):257-266.
[3]Kelly Liu,Kevin Daly,Maria Estela Varua.Analysing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其次,在结合本土国情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数据,总结出“一带一路”对制造业海外转移带来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关建议。
六、预计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预计完成期限
1. 2015年11月,确定选题,收集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
2.2015年12月,完成开题报告修改、定稿,开题答辩,收集实证数据;
3.2016年1-3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撰写工作;
(三)文献评价
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只是在很浅层的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内的学者分别从劳动力供应、世界制造业格局变化、国内制造业现状等各个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制造业还海外转移的影响,明确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透析了制造业劳动力供应不充足的原因,以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主要因素。
桑百川(2009)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外资政策变化,国内企业迅速成长、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了中国制造业FDI向中部、东南亚、南亚转移[9]。
辛永容(2010)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对比,得出在1980—2007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有效降低了单位劳动成本的付出,从而维持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运用建立模型对成本竞争优势相关指标进行分析,预测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发展缓慢,并提出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的相应配套,将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巩固与发展[10]。
(二)国内研究动态
岳甚先(2004)通过把相关数据引入不可量化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分析得出,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面对的国际市场更加广阔,但中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中并未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衡量指标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而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虽处于劣势,但发展趋势良好[6]。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继而也分析了对于相关的沿线国家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但由于此战略推行时间较新,国内外相关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现有的相关资料以及研究,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深入的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影响,找出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为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提出相关理论建议。
4.4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问题分析
第5章“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政策建议
5.1政府层面
5.2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5、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索。
首先,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下,结合中国制造业现状,以过去所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中国制造业在此背景下海外转移的前景。
2、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盖尔•福斯勒(2007)提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快速上升,但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低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也在以更高的速度提升,认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并未受到影响[1]。
Yuan Yi-jun和Lv Cui-jie(2011)探讨了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路径,并分析了在发展过程中阻碍从模仿创新程序自主创新的因素,追求利益作为内部突变条件,是最根本的动机自主创新,而政策激励,作为外部突变条件,有显着影响的进化过渡[2]。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文献评价
1.3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趋势分析
2.1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现状
2.2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特征
第三章“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影响
Kelly Liu,Kevin Daly和Maria Estela Varua(2014)通过对中国四个地理区域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关键决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技术流入的影响因素有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和政府的人均支出[3]。
Yin Pumin(2015)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进一步通过贸易、投资、文化、货币交流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沟通和合作,还可以给沿线国家及地区利益[4]。
孙彦平(2006)通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面临挑战,要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则还需要政府多方面扶持,以及企业自身加强产业升级[7]。
蔡昉(2007)认为,制造业行业要应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又要避免反应过度,只要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仍然可以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收益,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8]。
王喜文(2015)结合实际状况认为,国内制造业发展状况面临着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等问题,与制造强国还有较大差距[15]。
贾小玫(2015)根据国内制造业现状分析,认为劳动人工数量和农村剩余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政府对在职员工保护力度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致使外资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我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的同时,企业也可突破创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