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第五,设计运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 暂时的,相对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运动、 变化中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去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探求规律,在变化中实现联系、 转化。
第六,设计矛盾冲突,化疑惑为顿悟。物质世界的矛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矛盾的不断 产生才致科学的不断发展,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新知识往往是在解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问题 的矛盾冲突中产的。如参加化学反应的是分子、原子、离子等一些微粒,单个的分子、原子、 离子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平称不出,但是我们研究化学反应时,所取用的物质常常是多 少克或多少毫升。物质的克数和毫升数数量庞大的微粒集体。怎样把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跟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可称量的物质之间系起来呢 ?于是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就 应运而生,让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物理量。
3.做少量物质的反应器(图 2 左、图 3 左、及图 4); 4.收集少量气体(图 2 右、图 3 右);
5.与长颈漏斗组装成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图 5)。
三、使用试管时的注意事项
1.试管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但加热前要保持外壁干燥。且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试管炸
裂。
2.手拿试管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另外两指握成拳)。三指应捏持在距离试管口大约 1/3
暴沸(也可加入沸石或碎瓷片)。
பைடு நூலகம்
4.凡加热试管的实验,为避免试管里液体沸腾喷出伤人,试管口切不可朝向自己或他人。
5.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并夹持在离管口约 1/3 处(或中上部),这样在加
热时可防止烧坏试管夹。手握试管夹长柄,短柄在上,大拇指不要捏短柄,防止不小心拇指
按动短柄,打开试管夹,致使试管脱落而打破。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不要使试管跟灯芯接触,
处。振荡试管时,要用腕力甩动试管,使得试管底部振动。但手臂不得摇动。
3.给试管里的固体或者液体加热时,均应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
焰(外焰部分)固定在盛有固体的部位加热。这样能够使固体药品充分受热,以利于反应的顺
利进行。而对于液体,则要小心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并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以防止
实际上,对失败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舍弃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 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 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 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 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失败原因的探讨、失败思维过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维的监控能力。长期 坚持,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借 助歧路分析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这也应引起重视。 四、尝试发现,变灌输结论为暴露过程
第二讲 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自学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是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提出目标 要求,经过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 (阅读 教材、分析、总结 、概括等)自主地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 学习的过 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过程。 二、讨论评议,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传输 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讨论的策划 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地安排讨论的全过程,巧妙设疑,提出论点。即从知识的重点、难点、 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争论:教师提出论点,由学生思考,反驳, 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改进、引申、深化,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深入。也可让学生之 间产生争论: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设想结论或解法,在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自然 地展开了。教师再在各种观点间进行沟通、比较,择优汰劣,去伪存真。这种讨论的过程能 使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地趋于同步,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每个论点的 提出都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切不可信口开河,不假思索,思考与讨论要相互结合,相 互促进。 三、设境质疑,变“正确无误" 为顺乎自然 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探索性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 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发明、创造。要把公理化编写的教材还 原为生动活泼的化学创造思维活动,因此不必追求思维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在 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 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成功的 路是怎样走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化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 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许出现思维的歧误,有时甚至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 行各种探索,对各种可能的思路进行研究、辨析,对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从而加深对正 面事物的理解。允许犯错误也是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思维规 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释疑的过程,而从思疑到释疑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一讲 化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化学教学的目标 1.了解化学知识与技能,并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 状与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 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 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化学教学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识结论和学习过程同样重要。保证学生有效自主 的学习活动,其要点是要保证化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让 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改变由教师一味主宰课堂教学的情况。自主学习,强调的是 自主,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责任是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和背景,激发学习 兴趣,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议论、尝试、总结、验证等等。一句话,不要让学生完全被动 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寻求,不要让学生完全地被告知,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 去理解、去把握。 (二)探究性原则 教学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在学习的阶段,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而能力的提 高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过去,一般认为能力包括记忆 、理解、运用等,而现代教育学理 论认为,学生的能力还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能力 等等。所以探究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 (四)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注重化学教学的实践 性,加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材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许多联 系实际的内容,并补充有“阅读材料”“生活中小实验”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联系实际 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有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食物、保健等;在化学实验 教学中,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验。如,在金属铝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生活 中的铝制品,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来熟悉铝的性质和用途。而对废弃铝制品的回收和处理, 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提出积极建议,让废气铝制品能加 以重新利用,对环保作出有益的推动。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内容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 段内容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教材,关键看教师是否有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化学于生活中的真面 目。实践性原则注重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化学知识得以有效的应用,而同时也可增加各学科 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的机会,是学生将知识综合运用,得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锻炼。 (五)层次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 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心 理、生理、家庭、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 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不同层次学 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 教育。
发现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发现者运用本人的智慧或物质材料获得 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操作、组织和转化,以得到新信息时所发生的学习。发现 学习是由学生参与探索、参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对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强化创造力有显著 的作用,要进行发现学习,就需要创设发现的情境,也就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化学问 题的提出和发现的 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 (并不是机械重复当 年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而 是选择最符合认识 规律、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 力的发现过程)后展示给学生,使 其亲 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体验研究成功的喜悦,我们常可用下列方法设计发现过程:
(2)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制某溶液 50mL,应选择的烧杯是(
)。
A.400mL 烧杯 B.250mL 烧杯 C.100mL 烧杯
D.50mL 烧杯
【答案】C。因为加热时,选用烧杯的容积应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二、试管的主要用途有
1.可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可振荡促溶);
2.可组装成除杂用的洗气瓶(图 1);
第二,设计实验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以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为感性材料,通过理性、逻辑 的再认识,激发起科学的猜想。
第三,设计逻辑推理过程,从旧知到新知。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发现过程,使新旧知 识得到顺利的同化。
第四,设计类比情境,从熟悉到陌生。所谓类比是由研究对象 A 联想到与它有某种类似或 相关的对象 B 的思维过程。类比情境的设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其创造性 的发现。
附:经典教案 试管知识及实验操作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2.能熟练掌握中学有关试管的实验题型及解答技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有关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