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绿色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7~2020年)(第二稿)xx市交通运输局江苏XX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二〇一七年八月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现状 (2)(一)工作成效 (2)(二)存在问题 (6)二、形势要求 (8)三、发展战略 (10)(一)指导思想 (10)(二)基本原则 (11)(三)发展目标 (11)四、主要任务 (17)(一)三大重点领域 (17)(二)八大重点工程 (18)五、保障措施 (26)(一)健全节能环保协同联动机制 (26)(二)建立督查评价激励约束机制 (27)(三)发挥行业节能环保市场机制 (27)(四)构建绿色交通文化创新机制 (28)附件1 (30)附件2 (39)附件3 (44)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四大路径”1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行业必须依靠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的总体目标,我市“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全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绿色交通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港城生态品质,依据《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江苏省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xx市“十三五”交通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涵盖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生产、城市客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领域,包括节能降碳、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监测管理等内容,提出了“十三五”期间xx市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xx市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xx市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推进xx市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1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绿色发展增创新优势、文明引领开辟新境界。
一、发展现状(一)工作成效“十二五”以来,xx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xx精神,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线,以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公铁水”综合交通体系初见雏形,“公交优先”发展不断深化,运输装备与组织结构持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显著提高,试点示范工作顺利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初见成效。
2016年与2010年相比,除港口生产能耗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和12%之外,营运车辆、水路货运和城市客运的能耗排放强度均下降17%以上,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绿色集约效应日益显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铁路及航空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沪通铁路及跨江大桥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开展沿江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前期准备工作,双山岛及永联2处通用机场即将规划落地。
公路网络更加完善,建成疏港高速公路,锡通高速过江通道南连接线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一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格局;苏虞张快速通道改造、港丰公路快速化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公路等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充分发挥港城航运资源优势,相继完成申张线(金港段)航道整治工程、xx复线船闸,奔辉码头改造工程、沙洲电力二期配套码头工程等5个万吨级以上开放泊位建设,通航条件明显改善,岸线资源不断优化,水运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客货集疏运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强化衔接与集疏运服务功能,铁路枢纽站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届时将实现“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
客运枢纽设施日臻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2个客运枢纽,6个农村客运站,公交场站53个,基本形成内部通达、对外辐射的客运网络架构和连接城镇、辐射乡村的三级公交网络体系,实现乡镇及行政村通达率100%。
持续推进货运枢纽建设,场站规模功能提档升级,目前已有保税区物流园区、金港物流中心、危化品物流中心,以及3个城市配送中心投入运营,功能布局不断优化,网络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交通运输组织系统不断优化。
“公交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累计新辟公交线路11条,新增公交专用车道4.5公里,全市公交分担率达到23.85%。
创新开展公交制定专线、全国首创区域骑行模式等多元化的绿色出行服务,积极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97个,共投放公共自行车4000余辆。
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经营取得成效,基本形成了以发展公司化经营班线为主,承包经营班线为辅,适度推行责任制线路经营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运输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线路,旅客实载率大幅提高。
大力推广多式联运、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适用的运输组织模式,xx众益物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甩挂运输试点项目。
2.优化运输装备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车船运输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专业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营运客车向舒适化、高级化趋势发展,2016年与2010年相比,平均单车客位数降低了13.6个百分点,高级车辆数占比则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货运车辆不断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截至2016年底,货车平均吨位9.18吨,较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整体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船舶防污改造、400总吨以上船舶改造等,顺利完成各年度省市下达的任务目标,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
节能环保车辆规模不断扩大。
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准入制度,大力推进黄标车、老旧车报废淘汰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更新客货运车辆分别达到1251辆和8550辆。
大力推进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环保车辆,截至2016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及新能源运营客车、营运货车、公交车出租车分别达到170辆、55辆、372辆和430辆,车辆占比分别达到30.14%、0.48%、52.24%和77.20%。
与相比2010年,全市行业天然气及电力消费占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汽油消耗占比显著下降,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绿色能源配套建设稳步推进。
落实《xx市天然气利用专业规划》,积极推进汽车加气站建设工作,目前全市拥有汽车液化石油气加气站1家,LNG汽车加气站3家。
编制并出台《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规划》,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充电设施16处、充电桩162个,绿色能源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3.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加强。
在公路建设养护中,大力推广橡胶改性沥青、抗车辙添加剂、厂拌沥青热再生、水泥混凝土再利用等节能环保技术,全市老旧路面废料回收率达100%。
在港航建设运营中,重点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绿色照明、港作机械“油改电”、粉尘综合防治等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其中xx港务集团的“内河煤炭码头粉尘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有海力码头、沙洲电力、港务集团及保税港务等5家港口企业共建成岸电系统18套;建成太阳能航标灯5座,码头绿色照明应用比例达到53.8%;沿江港口共完成14台RTG“油改电”,电动起重机覆盖率达98%以上。
积极推广绿色汽修技术应用,全市已建成3家“绿色汽修示范企业”,培育率达到40%以上。
智慧交通建设有序推进。
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从信息化、低碳化、可视化等方面着手,开展智慧公路、xx复线船闸水上ETC、申张线航道(金港段)视频监控系统一期、港务集团“数字港口”、阳光好运APP系统、智能公交系统、机动车尾气治理智慧诊断云平台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作,提升行业整体运输效率和能效水平,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4.落实绿色交通发展要求,绿色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岸电推广应用、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市级工作领导小组,港城汽运集团、港务集团等重点交通运输企业也相继设立了节能环保工作管理机构或岗位,为做好绿色交通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绿色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积极参与行业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全省共10家公路客货运、水路货运、港口、公交、出租等企事业单位纳入省厅能耗调查统计样本库,自2012年以来按要求完成各年度能耗数据报送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开展行业相关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等能耗监测工作。
加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管理,完成公路水路运输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各年度工作任务,逐步推进覆盖全市的机动车尾气I/M治理网络建设。
5.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试点示范工作初见成效积极开展宣传培训。
组织实施“节能宣传周”、“公交出行周”、“无车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相关政策和技术交流培训会,将绿色理念融入行业各项工作中,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充分调动行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全面推进试点示范。
积极开展天然气车辆应用、绿色汽修、甩挂运输、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等项目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其中1个项目获得部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4个项目获得省厅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xx港务集团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港口”主题性试点项目建设,其中绿色照明、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装卸机械“油改电”等技术应用,对行业绿色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1.公铁水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以绿色发展特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铁路货运能力尚未形成,航道网络亟需提档升级,公路网络结构有待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性较弱,既有的综合运输体系未充分发挥出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难以适应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求。
运输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占比和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能源消费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
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相对滞后。
2.行业污染防治内外压力巨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十三五”时期,xx市综合客货运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其带来的能耗排放也日益增加,且行业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储备、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工作储备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压力较大,港口船舶水污染、营运车船大气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
目前我市船舶污染物防治设施不完善,粉尘防治综合改造力度仍需提升,行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3.监管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统计监测亟需加强行业节能环保统计监测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抓手和具体措施,运输生产企业的在线能耗排放统计监测、指标评价等能源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尤其全市涉及危化品运输的企业主体多、码头泊位多、经营品种多,且布局分散,污染物应急处置与安全监管压力日趋增大,公路水路沿线环境监测亟需加强,交通运输企业作为节能环保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