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解析9 无锡第一学期期末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已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
”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
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李青莲诗(其二)·赵翼(《瓯北诗话》)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23.文中“删述”用了孔子的典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自陈子昂的诗句。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4.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李白“一生本领”得以发挥的原因。
(4分)
时代要求,志向远大,相信自我才华,创作符合法则。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B )(E )
A.《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临死前,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那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从波兰凯旋。
哈姆莱特预言这位年轻的王子将被推戴为王。
B.《边城》中,掌水码头的顺顺稍稍溺爱气质近于母亲的小儿子傩送,所以只派遣大儿子天保随自己向下行船,随船充伙计,甘苦与人相共。
C.《家》中,高家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她去向周氏求救:“救救我吧,我宁死也不要到冯家去!”周氏很同情鸣凤,因为自己不能帮助她而感到痛苦。
D.《欧也妮·葛朗台》中,公证人克罗旭先生的侄儿——索漠城初级裁判庭庭长德·蓬风和银行家德·格拉桑的儿子阿道尔夫都希望能娶上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
E.《明天》中,单四嫂子守了寡,而独子宝儿的离世更让她失去了“明天”。
她甚至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一情节的刻画,强化了她的悲剧命运。
26.(1)上元佳节,贾母命作围屏灯,各姊妹做灯谜,粘于屏上。
贾政猜出谜底后心内沉思、伤悲感慨:“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其中谜底为“算盘”“风筝”的灯谜,分别是谁做的?分别说明它们不详的缘由及两人被预示的结局。
(6分)
①算盘:迎春,“是打动乱如麻”,嫁入孙家,被蹂躏至死。
②风筝:探春,“乃飘飘浮荡之物”,远嫁。
26.(2)唐代胡曾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诗中的长者是谁?他的做法难以被称为真正的长者,请简要分析。
(4分)
刘表。
刘表很清楚,曹操想借他之手杀祢衡。
让他受害贤之名,因此受了祢衡讽刺后,祢衡去见黄祖,既可让曹操“知我有识”,也可借刀杀人。
“司”“后”之争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
前些年,有人写信给报社指出,孩子课本上写的是“司母戊鼎”,博物馆里的牌子上却是“后母戊鼎”。
那时学术界就“司”与“后”字之争,众说纷纭。
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里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
在郭沫若《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都曾写到“司母戊鼎”四个字。
“司”即“祀”,是正确的。
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
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而是将“后”写成“毓”,如有件铜器也称毓祖丁卣,“毓祖丁”就是“后祖丁”。
而铜器上铭文在春秋后才出现“后”字,且数量较少,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后”字离商代的司母戊鼎却已有1000年了。
所以说“司”字就是“后”字是错误的。
科学研究决不能信口开河,“司”与“后”之争的问题,不仅影响学者搞研究,还影响下一代,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
中小学生课本里的文物知识一定要确保正确,让人放心的是,现在孩子们书本上还是写着“司母戊鼎”。
20世纪80年代前,学术界认为古鼎诞生于殷墟后期,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
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27.“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的依据有哪些?(6分)
“司”即“祠”,“司”和“后”音形义都不同;
司母戊鼎的时代没有“后”字(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后”写成“毓”);
“后”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时代晚了司母戊鼎一千年。
28.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4分)
在世界上迄今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代表早期中国的治金(科技)水平。
29.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