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XX县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4日)
一、基本情况
XX是安徽的南大门,与XX毗邻,全县辖18个乡镇,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7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国土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99.4万亩,耕地11.2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活立木总蓄积92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8%,均居全省首位。
境内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5%以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油茶发展战略机遇,突出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鼓励茶油精深加工,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县油茶面积由2004年的2.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2万亩,年产茶油量由200吨提高到现在的300吨。
2010年,全县加工油茶300多吨,实现油茶产值1300多万元,因油茶生产促进全县林农人均收入100元。
发展油茶已成为农村农民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我县是XX市传统油茶主产区,目前全县油茶面积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二。
1976年,曾被国家农林部、商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油茶基地县”。
近年来,我县通过油茶良种引进、壮苗培育,优质高产林营造及集约经营,鼓励茶油精深加工,油茶产业发展开局良好,效益明显。
(一)坚持改造并举,建设油茶基地。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契机,加快建设油茶基地,不断扩大油茶生产面积。
一是大力改造低产林。
对老残、劣质、低产林实施换冠或更新改造;对林相较齐、劣株较少的低产林,采取林地清理、整形修枝、深挖垦复、合理施肥等营林措施进行改造;对荒芜油茶林进行清理,保留良株,并适时进行补植。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开垦油茶林1万亩。
二是在历年造林中,我们十分注重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特别把油茶这一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作为林种结构调整主导树种,积极给予配套项目支持。
2006年以来,全县依托退耕还林、世行项目、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新造油茶林6000多亩。
(二)以科技为支撑,提升经营水平。
一是加强林业科技培训。
先后举办油茶栽培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人员1620人次,重点推广油茶间种、芽苗嫁接、高接换优等林业实用技术,使全县林业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油茶栽培管理实用技术。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兴林、结对帮扶”和“四件实事”
活动,培训农户1500户,要求助工以上林业技术人员主动帮扶1—2户农户发展油茶种植。
据统计,全县共有油茶示范户200余户。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政策推动,重点打造XXXXXX4个千亩油茶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除优先安排林业项目、落实资金外,再给予每亩200元的以奖代补。
(三)狠抓良种生产,培育繁育基地。
一是积极加强与XX市林科所、XX林科院等研究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成功引进了XXXXXXX系列等油茶良种,提高了良种使用率。
二是积极开展油茶良种选育,2006年以来,共选出优树42株,经送省粮油部门测定,有6株出籽率超40%,出油率超40%。
同时,利用本地所选育的油茶良种和引进部分外地油茶良种,兴建油茶产业现代科技示范园,油茶良种苗木繁育、油茶技术培训、油茶加工研发和油茶历史文化展览等实现规模化。
目前,示范园已嫁接良种油茶苗80多万株。
三是强化良种质量监管,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四定三清楚”的要求组织苗木生产,加强质量监管和苗木执法检查,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种苗质量。
(四)加强产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
一是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积极扶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XXXXXX天然农产品开发加工厂等扩建,扶持、协助XX茶树油有限公司股份改制,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目前,三家企业生产的茶油市场销售良好。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引导油茶加工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
认真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体、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辅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及油茶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农委、林业、科技等单位为成员的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和监管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油茶产业工作,分管领导亲自抓组织管理。
先后下发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祁政〔2010〕1号)和《XX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年)》(祁政办〔2010〕9号)等政策文件,为油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建设,对营造油茶的投资者,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扶持。
制定出台了《XX县油茶发展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县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油茶产业发展,对油茶新造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00元;对低产油茶改造1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00元;对良种育苗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0元;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的油茶加工企业,以奖代补5万元。
同时,对于投资油茶产业发
展的,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助。
(三)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发展新机制,引导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油茶产业开发。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突出资源和品牌对外招商,引进外地客商来我县发展油茶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倾力打造“XX茶油”绿色品牌,走出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同时,认真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组合各类开发山场2.1万亩,开展对外招商。
四、下步思路和措施
(一)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防火等功能,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我县是林业大县,是油茶的主产区,油茶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促进林业持续增效、农民长期增收。
为此,我们将把油茶产业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实行油茶造林与退耕还林、长防林、生物防火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2010-2020年,全县计划建成油茶林基地10万亩,其中新造面积6万亩。
2011年,计划新造1万亩,垦复5000亩,新建示范基地18个和油茶专业合作社7家,新建良种繁育圃50亩。
目前,全县已完成油茶造林3500亩。
(二)内引外联,做大基地。
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继续坚持新造林和低产改造并举的方针,用活用好油茶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油茶产业,建立健全多元化、多主体的投融资渠道。
坚持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强、结果早、效益好、经济性能优良的品种,并做到管理到位、早实丰产。
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加快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
(三)科技兴油,示范带动。
进一步加大油茶造林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油茶容器育苗、大苗造林、修枝嫁接、垦复施肥等林业实用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单产和总产。
进一步加大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领导抓点、技干包点,做到以示范点为科技培训基地,尽快使林农掌握良种良法,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普及油茶丰产栽培和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持扶龙头,做强产业。
龙头企业具有贮藏、加工和开发市场等功能,可以抵消市场弹性风险。
为此,我们将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油茶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投入技改资金2000万元,改造低产低效油茶加工企业3家,重点扶持XXXXXX 特产制品厂等骨干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效益。
同
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龙头企业申报ISO9000认证和国家绿色标志,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指导,搞好服务。
发展油茶产业,主要靠社会力量。
为此,我们将积极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在政府与产业之间搭建平台,并在维护油茶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加强行业协作与交流、培育和规范油茶产品市场、开展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专业化服务。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做好科技、政策、信息等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