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害
• 发病规律:
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耕作粗放的免耕田以及 杂草多、干旱时发病重。 防治措施: 防虫\防病
矮花叶病
发病症状:
病株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点,并逐渐扩展至全叶, 叶片发黄。发病早的植株矮化,影响抽穗。
发病规律 :
主要由蚜虫传毒或经伤口摩擦传毒,属于非持久型病毒 病。高温、干旱,苗生长瘦弱,蚜虫基数大时发病重。
玉米常见病害
主讲人:王艳峰
玉米褐斑病
• 病原 属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真菌。是玉米上的一种专 性寄生菌,寄生在薄壁细胞内。休眠孢子囊壁厚,近圆形 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 症状 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 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 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 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 • 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 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 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 于节的附近。
• 发病条件:温度18-22℃,高湿,尤以多雨多雾
或连绵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防治方法:
世俊+甘雨丰
• 发病规律:
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植、高肥种植的发展, 以及多年连作,纹枯病发生渐趋严重。特别是上茬小麦的纹枯病较重, 以及在温度高、降雨多、湿度大的条件下,该病发生相对严重。发病 田一般减产10%~35%,严重的减产50%以上。
• 防治措施:
粗缩病
发病症状:
病株矮化、叶片僵直,。
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
•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 锤形,黄褐色、灰褐色。有时病斑上具轮纹,高温条件下 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传播途径:温度高于25℃和雨水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防治措施:
世俊+甘雨丰
玉米大斑病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 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 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 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 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 病斑不规则。
•
防治措施:同上。
纹枯病
• 发病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最早由植株底部1~2节叶鞘开始发病,逐 渐向上发展。叶鞘上病斑最初呈“水浸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淡 褐色或黄色。多个病斑汇合连片后,形成大型“云纹状”斑块(边缘 “褐色”、中部“枯黄色”或“枯白色”)。病斑向上可扩展到果穗, 使穗轴、籽粒变褐腐烂,果穗的苞叶上也形成“云纹状”病斑。
全蚀病
• 症状: •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主要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如
果苗期防治不及时,则往往在灌浆乳熟期大发生,损失严 重)。苗期虽根部发病,但由于玉米的次生根不断再生, 地上植株表现症状不是很明显,只是表现为相对苗黄苗弱、 生长较慢,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重点观察根部)。
• 发病规律:
• 在上茬小麦发病较重以及有机质含量少、使用钾肥不 足的地块,发生较重。高温、高湿利于该病的流行大发生。
发病规律
•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 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 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 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 嫩组织。 • 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时, 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 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 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 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 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