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征收和行政收费..
(4)征收并非赤裸裸的剥夺或掠夺,而是一种强制买
卖的行为(例如行政收费,实际上是强卖;而公益征收 实际上是强买),必须以公正的补偿为前提。
第二节
公益征收
公益征收,在我国法律上主要表现为“行政征用” 一 词(例如《土地管理法》上的“土地征用”,现在已经 修改为“土地征收”)。但从理论上讲,这个词的使用 不能代替公益征收的所有内涵,故宜借鉴国外之通说, 使用公益征收一词。 请参见宪法第13条之规定,即“公益征收条款”: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私 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如何理解这一 条款呢?
(一)特别牺牲理论 特别牺牲理论: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合法行使公
权力的行为(例如公用收用和公用限制等行为)使个别
人或一群人被迫为公众而承担超过可忍受的牺牲(即 “特别牺牲”),与其他人相比明显有失公平时,根据 财 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自应通过社会全体负担的方式 就“特别牺牲”给受害人以补偿。在这里,被征收人实 际 上是“无辜”被剥夺使用其财产权(而非有害于公益或 社 会之财产权行为)的人。
我们认为,适于纳入行政征收范畴进行研究的主要
是公益征收(例如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与行政收
费(交通部门收取年检费,土地管理部门向企业收取土 地使用费)。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一定的公共利益目的,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从行政相对人处取得具有财产价 值之权利的单方行政行为。其特点是: (1)征收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 (2)征收的目的是为了一定的公共利益,这种公益因 征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3)征收是一种强制剥夺具有财产价值之权利(不限 于财物、金钱或劳务)的单方行为。
四、公益征收补偿的标准和征收程序 各国大都规定,有关征收之法律必须规定公正补偿 之条款,方得有效存在及适用。 征收程序的几个基本规则:1、补偿在前,征收在后; 2、协议价购在前,公益征收在后;3、重大公益征收决 定必须经过听证程序。 法院可以介入公益征收程序,可在公益征收决定执
行之前,对公益征收是否基于慎重选择的、重大且特别
的公共利益目的、征收程序是否合法、行政主体是否予 被征收人以公正补偿等进行审查,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 审查征收范围及方法是否符合比例原则。
五、确立全额补偿标准、健全行政补偿法律体系的重要 意义
众所周知,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是社会问题产生的
最重要的根源。征收如果不给予全额补偿,则征收将成 为对财富的赤裸裸的掠夺。按照经济学的术语,这只是
(二)严重性理论 严重性理论或损失程度论:该说出现于德国联邦行
政法院之裁判,主要是针对征收行为而言的(该说以区
别警察权力与征收为前提)。该说认为,人民的财产权 都应负有社会义务,受警察权力的限制,但警察权力的 侵犯必属于“微小”,利害关了利害关系人所能忍受的社会责任的范围,故可以以人 民财产权受损失的程度作为判断是否补偿的标准。
三、公益征收补偿的范围 公益征收补偿对具有财产价值的一切权利造成的损 害,不仅包括被征收之“权利”损失(对标的之价值给 予 实质补偿),也包括因征收所引起的其他财产上之不利 益(又称后果补偿),例如迁徙费。此外,在给予实质
补偿和后果补偿后,仍然不能避免被征收人因征收而导
致生活状态(尤其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处于更加不 利的地位时,许多国家还规定可给予特别不利补偿(又 称负担补偿),例如因征收而导致房屋为期数月闲置无 用时,可补偿依收取租金为生的人之特别不利益,以及 承租人之迁徙费。
益后,经过慎重选择的、重大的且特别的公益)。
二、公益征收补偿之理论基础 公益征收排除对财产施加社会义务的情况:为了消
弭随着国家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排除人民“有害”
社会公益的行为,达成管理社会安全、健康、道德的目
的,各国法律都对财产权人施加一种普遍的限制,以保
证财产权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但是,这并不是征收权 的行使,而是警察权力的行使。
从补偿的对象看,各国已经不限于特定的人,也可 以包括一定领域的不特定人。补偿主要以金钱补偿为主,
但也有以具有财产价值之就业机会、特殊服务等作为补
偿的。
各国对于反射性利益受到侵害的,一般不给予受害
人补偿请求权。反射性利益,是指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 采取的命令、限制、禁止等的结果,国民因而所享受的 事实上的利益。它只是法的反射性效果,而不是法对特 定的个人予以保护的权利。
行
政
萧泽晟
法
主讲
学
第十一章
行政征收
第一节 行政征收概述
从宪法的层次看,国家权力侵犯私人财产权利的方
公有化可能是一种政治意义 式,有行政法上的没收、罚款,刑法上的罚金、没收财
上的没收(例如我国宪法规 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产等,但这都是以财产权人之“违法”为前提条件的。 从而实现城市所有的私有土 而 地公有化),因而不予补偿。 有些国家则通过立法对公有 其他不以“违法”为前提的侵犯私人财产权的方式主要 化措施规定补偿的种类及额 有 度,实际是比照公益征收之 征税是针对宪法规定的纳税 方式。 征税、公有化、公益征收、行政收费等。 义务而言的,自然不受宪法 财产权保障原则约束的范围, 所以不适宜将征税纳入行政 征收的理论中加以研究(而 应放入纳税义务和选举、监 督代表和官员等权利的关系 上进行研究)。
在现有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富在不同人之间进行
转移,因而是一种零和博弈(由于这种博弈还要消耗大 量资源,其实质是一种负和博弈)。
就我国而言,国家需要建立补偿的领域很多,例如 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退耕还林制度、 土地征用制度、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泄洪滞洪区制度、 沙漠治理、三峡移民(对迁入地居民的补偿)等众多领 域,事实上都应该建立公正、全面的补偿制度(包括确
一、公益征收的目的 征收只有在利用私法途径(例如协议价购)不成, 或者采取私法途径必须旷日持久且极为困难时,方可基 于行政效率的考虑加以运用。
但并非所有的公共利益,都可以作为征收借口的公 共利益,例如国富并不代表民富(可能是民穷),因此 追求国库利益的最大化不能作为公益征收的目的。
世界各国征收总趋势是,由公用征收转化为公益征 收:公用目的 公益目的(在斟酌公益及参加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