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点(2016)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点(2016)

2016年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点复习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含义1、在现代社会,劳动社会形式的趋同性使得劳动关系成为经济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单选)2、劳动关系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称。

(名解)3、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

(单选)4、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单选)5、劳动关系的主体:员工、员工团体(工会是员工团体最主要的形式)、用人单位、管理方、雇主协会(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政府。

(多选)6、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冲突;力量;权力。

(多选)7、员工的关系力量以下列三种力量最为重要:(1)退出力量;(2)罢工力量;(3)岗位力量。

(多选)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性质与类型1、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的平等性;(2)劳动关系的不平等性;(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多选、简答)2、劳动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利益冲突型、利益协调型、利益一体型。

(多选)3、与传统的劳动关系调整方法不同,人力资本管理方法非常强调职工的差异性,强调根据职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单选)4、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

(单选)第三节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1、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法律关系。

(名解)2、劳务关系的特征:(1)双方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2)提供劳务的一方取得报酬是以劳动结果为准的;(3)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自行承担风险。

(多选)3、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适用法律不同;(5)纠纷处理的机构不同。

(多选、简答)4、政府、雇主组织、工会是构成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三个独立的主体。

(多选)5、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主体独立、权利平等、协商、充分合作。

(多选)6、三方协商机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国家一级的协商。

(单选)第四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劳动关系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多选)2、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等因素。

其中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状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

(单选)3、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劳动关系诸多因素中最复杂、最深刻、最主要的变量。

(单选)第五节劳动关系的在动因1、人的需要是劳动关系的在动因。

(单选)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一个基本论点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

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人的需要都是有轻重层次。

3、马斯洛将需要层次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多选)4、马斯洛认为,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单选)5、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在某种条件下只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对人的行为指向和目标追求具有主导作用。

(单选、名解)6、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系统,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劳动关系运行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从而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单选)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劳动者成为工人阶级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他们是自由的;二是他们除了他们自身外一无所有。

(多选)2、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单选)3、19世纪70年代早期,面对早期的工人组织,各国的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

英国1799年颁发的《结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发的《夏勃里埃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

(多选)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又颁发了《企业主和工人法》,允许工人团体和企业主签订契约合同。

到1904年,新西兰出现了较规的集体合同法。

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第二阶段)。

(单选)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1、1935年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单选)2、在行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与组织劳动者有关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系统理论。

(多选)3、产业化和三方性原则被提出(在第三阶段)。

(单选)第四节1、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林”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命名。

2、集体谈判逐渐成为处理雇主与员工之间日常问题的主要手段。

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1、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简答)(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打破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1、计划经济劳动关系的主要表现和基本特征:(多选)(一)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二)劳动关系容的国家计划性(三)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四)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2、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简答)(一)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的差别(二)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三)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四)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不健全的问题(五)劳动争议大幅度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发展(多选)(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二)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三)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四)劳动关系规的法制化第三章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演进第一节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1、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是生产关系中最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2、亚当·斯密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他的劳动分工思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是价值的标准与源泉;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多选)3、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对“精于计算的理性”以及官僚制组织的论述。

(单选)4、1950年邓洛普写成《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提出了一个分析集体谈判与劳动关系的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

(单选)5、邓洛普指出,在劳动关系系统中,行为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网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

(多选)6、美国学者桑德沃早1987年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关系分析的理论模型。

(单选)7、桑德沃认为,在劳动关系运行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种:(1)外部环境因素。

(2)工作场所因素。

(3)个人因素。

(多选)8、著名的劳动关系专家安德森分析模型,由“投入、主体、转换过程和产出”四个相互连接的相关部分组成。

(多选)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不同学派与观点1、美国是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典型代表。

2、日本是奉行管理主义学派主的典。

3、德国是实施正统多元论学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德国模式也是该学派最为推崇的现实模式。

4、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第三节现代劳动关系管理的新趋势:合作型劳动关系(单选)1、康芒斯1919年出版的《工业友善》认为只有赢得员工的友善,雇主才能收获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2、青木昌彦(2001)深入研究了三种企业决策结构,即股东主权—集体谈判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管理者自由决策模式等是否有制度性效率。

(多选)第四节劳动关系合作的发展趋势1、工作分享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工作岗位分享制;(2)时间购买计划;(3)缩短法定工作时间;(4)提前退休和过渡性退休;(5)延长休假时间;(6)灵活工作制。

(多选)第四章管理方第一节谁是管理方1、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名解)2、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名解)3、雇主组织是由企业法人而不是自然人组成的协会。

(单选)4、雇主协会的作用:(1)参与谈判;(2)解决纠纷;(3)提供帮助和建议;(4)代表和维护。

(多选、简答)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1、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单选)2、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在其论著《劳动与垄断资本》中首次阐述劳动过程理论。

(单选)3、1984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A·科汉首次将战略选择引入劳动关系领域,并用战略选择模型分析管理方的决策行为。

(单选)第三节管理模式和实践1、管理模式的类别——职权结构:独裁式;集权型;自住型。

(多选)2、管理模式的类别——管理理念: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

(多选)3、独裁/剥削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强制性、专断性、独创性、有限忠诚性。

(多选)4、集权/宽容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专业化、职位阶梯、忠诚感。

(多选)5、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1)自主型组织设计(工作生活在计划,包括工作扩大化、工作轮换、职务丰富化、自主型工作团队)(2)雇员参与计划(EIS,首次出现在1979年福特公司,标志着管理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人事就业政策。

第五章工会1、工会最早出现于18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并于1824年在英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工会是以经济斗争为直接动因而产生的。

(单选)2、以19世纪中期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会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

(单选)3、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名解)4、根据工会运动发展历程,可以把工会组织划分为职业工会、行业工会和总工会三类。

(多选)5、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部一致性。

(单选)第三节工会的行为方式和主要职能(多选)1、工会的行为方式:(1)互保互助;(2)集体谈判;(3)劳动立法;(4)直接行动;(5)政治运动。

2、工会的主要职能:(1)参与职能;(2)维护职能;(3)建设职能;(4)教育职能。

(多选、简答)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角色1、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5P角色(多选、简答)(1)劳动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5)公共部门的雇佣者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1、新保守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当属公共选择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