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答
5、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总信息文件中上下楼层间偏心率E0x、E0y ,应控 制偏心率多少?
答:各层偏心率E0x、E0y 与上下楼层间无关。当偏心率达20%时应注意扭转 位移指标,控制其扭转效应。
6、GB50011-2010第3.4.2条中只规定了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条件,但没有规定层 刚度比值的下限,对底层层高较高的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宜给出层刚度比值 的下限,一般控制不小于上一层的1/2,是否妥当?
答: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 响予以折减。
此规定是从概念设计角度出发考虑非承重墙体的不利影响,无论多、高层 设计时,非承重墙体采用填充砖墙以外的轻质墙体时,设计人员可参照JGJ32002第3.3.17条和《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内容酌情考虑。
26、框架结构中应对框架角柱考虑‘双偏心受压及内力调整’问题,设计单位 的计算书未能反映,而设计人员自称已作考虑,审查竟见如何界定。
答:设计人员提供的结构计算书及附图JZ标识应能反映框架角柱的有关信息。
9、GB50011-2010表6.1.2,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若顶层为大跨,是 仅提高顶层吗?
答:GB50011-2010表6.1.2中,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分为框架和大跨度框架(跨 度≧18米),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级高于普通框架,目的是保证“强柱若梁”的 结构设计概念,防止柱端先与梁端出现塑性铰。因此,若顶层为大跨,可不提 高顶层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级,需采取加强措施,参照高规4.4.6条执行。
答:该问题2009结构专业疑难问题问答中已有回答。 7°、乙类抗震设防的建筑按8°采取抗震措施中,已包含了III类场地,
0.15g区提高至8°的抗震构造措施,故不需重复提高至9°。
13、JGJ3-2002第5.1.12条体系复杂,结构布置复杂,应采用二个不同的力学模 型进行计算比较,何谓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
2008年审图技术问答P9,TAT与SATW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 2010年省审图技术问答P109,按建质(2008)216号3.5.2条规定,两种不 同的计算程序,应为不同的力学模型,不同的编制单位编制的程序。请问应执 行哪一条?
答:应按建质(2008)216号第3.5.2条第7款第1项规定执行。
答:底层和二层可按一层进行计算比较,取最不利包络进行设计。 跃层可叠加进行计算比较,取最不利包络。 用两种不同力学模型进行计算,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变形实际情况。
15、主体结构顶部出屋面的小塔楼是否应按一层建入模型?该层各项计算指标 和构造要求是否必须按主体要求执行?(有时梁上起柱,截面无法满足)。
答:按GB50011-2010第3.6.4条执行。 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的平面形状和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
性、分块刚性、半刚性、局部弹性和柔性等的横膈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 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刚性、半刚性、柔性横膈板分别指在平面内不考虑变形、考虑变形、不考 虑刚度的楼、屋盖。
20、 《多高层钢筋砼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计算例》(李国盛著)中提 到“对于多个塔搂仅通过地下室连为一体,地上无裙房或有局部小裙房但不连 为一体的情况,一般不属大地盘多塔楼结构。”有些高层住宅,地下室不设缝, 上部设伸缩缝,是否可不判为多塔结构?
答:对于多个塔搂仅通过地下室连为一体,地上无裙房或有局部小裙房但不连 为一体的情况,是否判为多塔结构,要看地下室主楼相关范围的侧向刚度与上 部结构底层侧向刚度之比是否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 构的嵌固部位。
问题1)该建筑分为三区段:设缝分开的裙房,主楼三层上、下。高层1-3 层为商场的仓库设防类别无需提高。
问题2)该建筑分为三区段:设缝分开的裙房,主楼三层上、下。高层1-3 层为商场若该区段建筑面积超过17000㎡或营业面积超过7000㎡,该区段设防 类别应为重点设防类。
12、设防区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Ⅲ类场地,地震加速度0.15g,在确 定抗震构造措施时,按《抗规》第3.3.3条宜按8°,此时是否需要考虑其为乙 类设防,再提高至9°构造?
21、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顶部架立钢塔桅结构(如:电视塔、无 线电塔等),是否认为是超规范设计?提交抗震专项审查?
答:应依据具体情况专项设计,需进行至少二次以上分别计算,不认为是超规 范设计,不需提交抗震专项审查。
22、相同的建筑结构,在Ⅲ类场地中的底部剪重比满足规范要求,在Ⅱ类场地 中不能满足规范要求,①是何原因?②Ⅱ类场地中的结构是否需重新调整结构 以满足最小地震剪力要求?
结构专业施工图审查技术问答
第三章 结构布置与计算
3、GB50011-2010第3.4.3.3条“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能否给一个量的 数值。同样第3.4.4.1.1)“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制”。
答:详抗震规范GB50011-2010的条文说明。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 GB50011-2010表5.5.1规定限值的0.4倍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 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10、GB50011-2010第14.1.4条“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7度 时不应低于四级”。6度、7度时抗震等级没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如何区分?
答:按规范执行。
11、抗震分类设防标准GB50223-2008第6.0.5条文中“一个区段”如何理解? 请看下面两个相关问题:1)高层与裙房虽然设缝,但1-3层与裙房相通,裙房 为乙类建筑(大卖场),高层3层以上为住宅,1-3为大卖场的仓库,问高层13层设防类别要提高吗?【仓库无密集人流,可不提高。】2)另一个工程:高 层与裙房虽然设缝,但1-3层均为商铺,且相互连通,裙房为乙类建筑,问高 层1-3层设防类别要提高吗?
8、GB50011-2010第6.1.5条,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 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此 条在条文说明中解释到“某个主轴方向有局部的单跨框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 结构对待”,请问这个“局部单跨框架”所占该方向框架的比例是在多大范围 时较为合适,审图时如何把握?既然整个建筑允许局部有单跨框架,单跨框架 部分如何采取加强措施?
答:GB50011-2010附录M,允许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提高竖向构件的 抗震能力是正确的。
19、GB50011-2010将大丰市的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一组调整为第二组,而东台市 内部分乡镇与大丰相连,其抗震设计烈度与大丰相同,请问这些乡镇的设计地 震分组是否也要由第一组调整为第二组?
答:GB50011-2010附录A仅提供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抗 震设计所采用抗震设防烈度,对乡镇,该参数可按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 参数区划图执行。
答:区段指:1)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 2)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3)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 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当商业建筑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包括商住楼或综合楼,其划分区段按比照 原则确定。例如,高层建筑中多层的商业群楼(不设缝分开)或下部的商业区 段,商业区段建筑面积超过17000㎡或营业面积超过7000㎡,下部商业区段为 重点设防类,而上部区段可以不提高设防类别。
17、地下室外墙如何合理建模?计算层刚度比时是否应计入地下室外墙? 答:可视剪力墙实际布置情况,可按相关范围不大于20.0M来掌握。
18、﹄形平面的多层建筑,幼儿园7°设防三级框架,B=21.5、Bmax=31.3,B 》0.3Bmax,超限较多,平面不规则,设计单位补充中震弹性计算――水平地 震力影响系数,按小震的3倍0.04×3=0.12输入,框架等级四级,其结果梁柱 配筋较多遇地震大了很多,设计图纸最后采用竖向构件(砼柱)按中震弹性配 筋,水平构件(砼梁)仍按小震计算配筋,“体现强柱弱梁”,请问是否正确?
答:妥当。(条文说明)
7、GB50011-2010第6.1.5条,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 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当整栋建筑到顶层抽柱做成单跨,仅留边榀或者仅留一 至二开间不抽柱,是否判为单跨框架结构,对于几幢教学楼间经常采取单跨框 架连廊相连接的方式,是否允许?
答:整栋建筑到顶层抽柱形成顶层单跨框架,仅留边榀或者仅留一至二开间不 抽柱,可不判为单跨框架结构;对于几幢教学楼间经常采取单跨框架结构连廊 相连接的方式, 允许但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加强。
“两种不同的计算程序”是指两个不同软件编制单位编制的程序,同时应尽可能选择两 种计算模型不同的程序。
14、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底层多开间门厅挑空无板,开洞范围超出JGJ3— 2002第4.3.6条,有的甚至形成楼板断开无连接,此种结构应该如何建模计算 ?仅采用SATWE结构计算软件是否合适?
高层剪力墙结构最近时兴复式户型,户型局部多个空间为跃层楼板开洞, 且逐层错位交替布置。该房屋结构楼层应如何确定?如何建立计算模型?
面有效高度之比值(H0/2h0)。框架柱剪跨比计算时MC、VC为荷载基本楼与单层纯地下车库相连,且地下车库的顶 板标高与塔楼结构层标高相差超过塔楼梁高时,结构计算是否考虑塔楼周围地 下车库的影响?
答:此情况为±0.00处错层,应按错层结构要求采取措施,结构计算考虑塔楼 周围地下车库的影响。
答:主体结构顶部出屋面的小塔楼应按一层建入模型,该层各项计算指标和构 造要求应按实际情况和相应结构类型采用不同控制指标和构造区别对待。
16、平面大开洞后形成小夹层,如何合理建模?层刚度比、层间位移比、抗剪 承载力等指标如何看?
错层房屋用PKPM建模计算后,层刚度比、层间位移比、抗剪承载力等不符 合实际情况,如何处理?
25、JGJ3-2002第3.3.17条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有明确的量值 范围,对于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这个量值范围如何视具体情况确定?多层 建筑结构规范对于周期折减系数没有取值范围,而《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 术措施》(2003年版)对周期折减系数有明确的量值范围,又不能作为审图的 依据,审图中应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