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中考语文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中考语文试卷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5题;共18分)1. (7分)(2017·白银) 古诗文默写(1) ________,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2)绿树村边合,________。

(孟浩然《过故人庄》)(3) 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会当凌绝顶,________。

(杜甫《望岳》)(5)《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2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荻港(dí)阻遏(è)溃退(kuì)B . 逃窜(cuān)要塞(sài)督战(dū)C . 芜湖(wú)歼灭(qiān)泄气(xiè)D . 区域(yù)绥靖(suì)阌乡(wén)3.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顶是()A . 荣鹰谈笑风生影影绰绰B . 荫庇天伦之乐断壁残垣C . 馈赠万赖俱寂如坐针毡D . 休憩无精打采周道如坻4. (2分)依次填入句中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________在我们身上。

②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________在我的眼前;每当我________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A . 飘落浮现捧起B . 吹落闪现捧起C . 散落展现拿起D . 飘落呈现拿起5. (5分)请你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是:建兴三年(225),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以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赵云、魏延为大将,率蜀兵五十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蛮王孟获。

经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帐下,肉袒谢罪,称永不复反。

诸葛亮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令其永为洞主。

所夺之地,尽皆退还。

二、阅读理解 (共5题;共68分)6. (2分)《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 . 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②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③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8. (15分)(2017·广丰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

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裒以中书铨管诏命,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让,诏以为左将卦、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假节,镇金城,又领琅邪内史。

季野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

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著粽,汁尽辄益,使终不得食。

褚公饮讫,徐举手共语云:“褚季野。

”于是四坐惊散,无不狼狈。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

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藩,季野南下,孙长乐于船中视之。

言次,及刘真长死,孙流涕,因讽咏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褚大怒曰:“真长平生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孙回泣向褚曰:“卿当念我!”时咸笑其才而性鄙。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敕/左右多与茗汁B . 吴中豪右燕/集亭中C . 时/咸笑其才而性鄙D . 于是/四坐惊散(2)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敕 ________②辄 ________③咸________(3)翻译文中句子①褚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

②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4)结合文章内容,评价选文中的褚太傅?9.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①我的故乡,高考中榜很不容易。

一年中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就很好了。

我高考的第一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棵蔫了的草。

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

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毁课本,认命与庄稼为伍,从此不再读书。

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土地不长庄稼!”②那段时间,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是在小心的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

我内心深处用消极的生活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

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③在父亲的关爱下,我拿起书本,加入到复读的行列之中。

送我上学的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

父亲一直没有说话,只在我上车时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车开动了,车窗外九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耀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几乎摔下,但我强忍着没有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

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④高三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行”!于是奋起,埋头苦学。

那年冬天,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

有一次在河边放牧,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父亲抽烟,埋头,一脸的心事。

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

”父亲笑了,一脸的执著,“不,孩子,你错了。

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冷的那一天起,冰就开始融化了,只是没人注意到。

”⑤忽然间,我恍然大悟:是啊!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送我上学那天,父亲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千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

”体会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3)请分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扶持我这样的因一时的风雨而倒伏的庄稼。

(4)请在结尾横线上把“我”的感情补充完整。

(不超过60字)是啊!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7分) (2019九上·鸡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小棉袄妈只生了我一个闺女,她很满足。

她常说:“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

”而我这唯一的小棉袄却并不暖和,长大后越走越远,远到几乎只成了妈心里的一个念想。

然而提及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妈还是很满足,总乐呵呵地说:“闺女好,虽不能贴身,但是贴心啊,走得再远里都有娘。

”如我这般的好闺女、小棉袄,“远、忙、孩子小…”却都成了冠冕堂皇不能经常回家的理由,很多时候,回家甚至成了“顺路”,这不,我又在离家大半年后借着出差顺路回去看看。

到家的时候,爸正在给妈按摩腰,见我回来,老两口激动得像孩子似的,又是招呼吃、又是招呼喝。

正是初冬,妈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翻身都很费劲,穿裤子、袜子都要爸帮着。

电话里能装健康,如今面对面,自是装不了了。

“没事,老毛病了。

”妈见我看她,强撑着站起来,眉头却死命地皱了皱,我起上前扶她。

“我真的没事,那天不小心翻身扭了一下,”妈不停地解释着,双手不停地搓着,像做了错事般。

半夜,我起来上厕所,见妈屋里灯亮着,就悄悄走过去。

妈正坐在床前做针线,背驼着,戴着老花镜的眼睛努力眯着。

见我进来,她赶紧把手里的针线收起来。

“天冷了,给孩子缝件棉袄,你走的时候捎着。

”妈没事人一般捶了捶腰说,“本来早就能做好了,我这老腰不争气。

”“妈,什么年代了,谁还穿这种老棉袄。

”见妈如此不顾惜身体,我有点没好气。

“里、表三新的,小孩穿着暖和。

”妈用手抻了抻正在上领子的棉袄,手指佝偻着,青筋像蚯蚓般趴在上面,顶针卡在中指,明显看出手有些浮肿。

“妈,以后别做了,我们在南方,根本穿不着。

”我有些生气。

“谁说穿不着?南方冬天湿冷、没暖气更难受,十层单不如一层棉。

”妈赔着笑,“你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妈也没啥用,帮不上你什么忙,让孩子穿得暖和和的,姥姥也放心。

”“妈,你快睡吧,真的别做了,现在哪里还有人穿这个。

”说罢,我收起妈手中的活计,随手把灯给关了。

因为第二天要开会,我只在家住了一晚上。

走的时候,妈给我拿了个大袋子,里面塞着乡土味很浓的老棉袄。

“妈,我还要去开会,背着这个像难民似的,人家不得笑话死啊。

”我执意不肯拿。

“……”妈低着头,抱着我推开来的棉袄,当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她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车来了,我急匆匆地走了。

会开好已下午三点多了,我走出宾馆准备去机场回自己南方的小家,却见老爸在宾馆外面的树下蹲着。

寒风过处,他的神情有些枯槁,怀里紧抱着早晨那包棉袄,仿佛要从中找到热气一般。

“爸,你怎么来了?”“闺女,知道你在这个宾馆开会,我把孩子的棉袄拿来你捎着。

”爸不知在这里等了多久。

腿有些站不直,手也在抖。

“让你拿你就拿着吧,你妈有类风湿,手指都不太能打过弯来,腰也不行,很久不敢下床了。

”爸顿了顿又说,“现在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为了给孩子做件棉袄,忙活了个把月,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再做了,好看不好看的,你就拿着吧。

”“爸。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随手把口袋里吃剩的半盒润喉片递给他,“我听你晚上老是咳,润润嗓子吧。

”“还是闺女这个小棉袄贴心。

快去赶飞机。

我也得回家了,你妈一个人在家不行”爸接过润喉片,轻轻拍了下我的肩,帮我理了下丝巾,转身离开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