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_》中的赋比兴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 种常见手法。
表达效果: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 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 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 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三章 2、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兴、比
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兴: 以兴起,引出观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爱情
斑鸠 桑葚
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 第四章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比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兴: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第三章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 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桑
其叶沃若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比: 喻体 桑 其黄而陨 本体 女子 女子年长色衰
4、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兴
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兴: 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
本原因。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1)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 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 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 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 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探究:
赋比兴手法在《氓》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女子总结婚姻失败教训 第四章:女子概说婚姻失败原因 第五章:女子补述不幸遭遇 第六章:女子决心分手
赋 赋 比兴 比兴 赋 赋
•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 ,分析比、兴手法及 其作用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 结构上:启示下文。
• 修辞手法上:用薇菜的生长过程比喻戍边岁月 的艰辛和漫长无期。 • 语句连贯上:暗示下文,引出主人公思归 心切,忧愁哀叹。 • 情感氛围上:开篇表达出一种时光飞逝, 不能把握的情感,为全文奠定了悲怨的感情基 调。 • 主题意义上:采薇(采野菜)表示戍边战 士生活的艰辛,只能以薇菜充饥。体现主人公 的士卒身份,表现戍边生活的痛苦艰难,及长 期背井离乡的悲切。
4)主题意义方面的作用
对劳动人民勤劳品质构上: • 1.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起兴句位于开头) • 2.起过渡作用(起兴句位于中间) • 3.有时候又暗示作用(起兴句位于中间) • 内容上: • 激发联想,形象鲜明,增强意蕴,不单调乏 味。 • 主题方面的意义:
《采薇》
温故知新:
《诗经》中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比”“兴”
认识赋比兴:
•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铺陈直 叙,以直叙方式描述事物,不做过多的修饰。在 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 起用的。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相当 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 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 方法。“比”和“兴”常一起出现,在比拟他物 的同时引出下文内容。
(2)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 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 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 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 ,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 女性的身份非常吻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 她养蚕作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 勤劳。
• 首句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兴
• 结构上 • 过渡作用,启下文。
内容上 修辞手法上,这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 寒霜浓重的深秋萧瑟之景,比喻主人公焦急 凄清孤寂的心境。 语句连贯上,暗示作用,暗示自己焦急 等待却终不见人来的结局。 情感氛围上,烘托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 围,表达了一种难以明说的忧怨之情。 主题意义上,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