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
课时教案
彭琳
一、教学目标:ﻫ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惩处、中华不振、铿锵有力等词。

2、通过字形理解理解崛起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铿锵有力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5、通过找出过渡句学会将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ﻫ1、学会左右结构字的特点。

2、通过找出过渡句将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1、写好“嚷“字。

2、找出过渡句。

四、教学准备:ﻫ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周恩来和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简单介绍周恩来。

2、我们二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写的就是周恩来的事情。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曾说过一句至今还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华少年的话,这句话是: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通过朗读理解“铿锵有力”
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应当读得更有力些,生读。

力道有了但还不够响亮,生读。

力度够了,也足够响亮了,但是,注意我们这个课题,中华是一个词,崛起是一个词,读书是一个词,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将词语词之间的停顿读出来,生读。

很好,同学们读得又有力度,又响亮,又有节奏,这样的读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铿锵有力”
4、指导书写课题,通过字形理解“崛”。

课题我们会读了,现在我们一起将它写一写。

伸出你们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为和之是什么意思? “为了、的”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注意“崛“字,左边是一个山字,右边是一个委屈的屈字。

我们根据字形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本来很委屈,经常受欺负,有一天它旁边多了一个山字,它像一座高山一样听力起来了。

用这个字体现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事物并不是原本就挺立在那里的,它原本是怎样的?受委屈的、被欺负的。

中国当时就处在这种受委屈的、被欺负的情况下。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总结一下吗?
“中华不振”(板书)
从中我们明白了,因为周恩来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说出了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那么,周恩来是怎样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将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来并自己多读几遍,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要添字漏字。


教师巡视,纠正读书姿势。

(读好的坐好,举手示意老师。

)
2、检查预习和读文情况。

开火车读生字( 哪组坐的最好。

要求:小老师拼读一遍,如果拼读的对,大家跟着拼读一遍,再读三遍。


3、指导书写
A这些字我们会读了,那会不会写呢?
出示课件:崛、铿、锵、伯、租、振、嚷、妇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些字,在结构上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除了都是左右结构你还能发现什么特点?
提示:左右两边一样大吗?
“左窄右宽”
为什么会左窄比较窄呢?左边这部分都是字的什么?
提示:除了拼音查字法外还能用什么查字法?
“部首”
因为它们充当着偏旁部首的职责,所以要写得窄一些,凸显字的主体。

B这些字中哪个字的主体最难写、笔画最多?
“嚷”
第一步书空,掌握笔画笔顺
第二步趣味识字(先书写衣。

一件衣服有两个口袋,打一个补丁)
第三步在田字格内书写,尽量书写整齐
指导书写在写字本上(巡视,提醒坐姿、握笔姿势)
4、结合词语疏通课文
现在我们会读会写了,那么生字放在词语中间,你们还会认读吗?
课件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衣衫褴褛、耀武扬威、惩处、中华不振。

师生合作读:
生:帝国主义租界
师:什么是租界呢?就是帝国主义强国圈占土地,强行租界,还不让本国人进入。

继续读,租界里面的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中国人在这样的租界里却,读
生:衣衫褴褛
师:这三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带入句子中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巡警只会
生:耀武扬威
师: 耀武扬威的巡警非但不
生: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反而把那个妇女训斥了一顿通。

这样的情景让周恩来深刻的体会到:
生: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因为周恩来意识到中国人想要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
生: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读书就是为了
生:振兴中华!
师:再铿锵有力的读一遍
生:振兴中华!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现在我们已经消灭了生字词难题,相信再次读课文的时候,大家的速度一定能有所提高。

现在大家再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能够分成几个部分? 别着急,为了让大家能验证自己分得对不对,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找过渡句。

过渡句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承上是承接上个部分的内容,启下是为下个部分铺垫。

所以一个过渡句常常连接着课文的两个部分。

那个课文中有几个过度句?分别是哪些句子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生派代表交流汇报
两个过度句:
1、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交代了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的原因。

)
2、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两个过渡句能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交流讨论一下。

“三个部分”
1-6 7-9 10-17
你为什么这样分?
“因为这三个部分间都被过渡句隔开了。


2、现在我们划分了课文的大段,能不能说一说每段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那么你们能不能像我们之前学习绿绿的爬山虎时一样,试一试用一个词概括每段的内容。

提示:回到第一个问题,周恩来是怎样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呢?
第一个部分师周恩来是从伯父嘴里听到的。

耳闻(板书)周恩来听到后反映是怎样的呢?从他一连串的问题中我们能看出他非常的“疑惑不解”(板书)
第二个部分呢?
请生来回答,引导说出“目睹”(板书)本来还疑惑不解的周恩来在目睹了这样的场景后终于“真正体会”(板书)
第三部分
引导回答立志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为(最后一段)周恩来在那是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部首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
(四)总结
通过练习的方式总结本课内容
1、挖空填空。

2、判断对错。

(六)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注重字词讲解与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本以为能很好的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

1. 应该教会学生学会查找资料
本课是一篇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课文。

应在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查找背景资料的任务布置了,但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一点通等教辅材料或百度百科等途径收集了一点关于周恩来本人的粗浅资料,重复率极高却又没什么意义。

思考再三,我明白了这是由于学生不会查找资料,不明白该查找什么资料。

在布置这一任务时,应该尽可能具体的提出查找资料的具体要求,如可通过什么途径查找资料,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

让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去收集资料,不尽能锻炼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还能真正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2.教学应考虑学情,控制容量,着眼基础。

这堂课我采取了一些较为花俏的教学设计,不但没有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得整堂课的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

本班学生基础较弱,理解能力并不强。

第一课时的设计应考虑学情,着眼基础。

通过让学生多层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课文。

11—17立志(振兴中华)
1—6 耳闻(产生疑问)
7—10目睹(真正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