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一、池塘养殖1、苗种选择养殖的河蟹苗种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
不同水系的河蟹苗种,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
养殖用的河蟹苗种必须纯正,以长江水系苗种为首选,其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的品种。
2、成蟹饲养A、养蟹池条件与设施a、养蟹池选择与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
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
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3。
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
池塘蟹沟宽3米,深0.8米;稻田四周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b、形状:培育池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池塘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
水深1.1 / 131._x0005_米。
c、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饲养环境质量要求是:水温适宜为150℃-30℃,最佳22℃-25℃。
溶氧≥5毫克/升。
pH值适宜为7.9.,最佳7._x0005_-8._x0005_。
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
硝酸氮(NH 3-N)≤0.1毫克/升。
硫化氢(H2S)不能检出。
淤泥厚度<10厘米。
底泥总氮<0.%。
B、放扣蟹种前的准备a、清塘消毒: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公斤/平方米(150公斤/亩)。
b、设臵水草:2 / 13按扣蟹池标准进行,具体方法见池塘水草栽培技术简介。
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
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c、加注新水:放种前一周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水深0.米。
d、投放螺蛳:清明节前每公顷投放活螺蛳4500公斤。
C、扣蟹种放养a、扣蟹质量:规格整齐,大小100-200只/公斤为好,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
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b、放养密度:500-600只/亩为宜。
c、扣蟹消毒:扣蟹经3‰~4‰食盐水深液浸洗3~5分钟后放养。
d、放养时间和方法: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
所谓一次放足,就是放养的全部蟹种应一次性备齐放入。
三级放养则是指对面积大的养蟹池塘,可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将备齐的蟹种先放入围栏区,进行强化培养,蜕壳数次后再分能放开。
D、饲养管理a、饲料种类:3 / 13植物性饲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
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
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CB13078)和《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的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b、投饵方法:“四看”投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
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
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可多投、少于30厘米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
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
蜕壳时应增加投饵量。
“四定”投饵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投一次。
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饵点。
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
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
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
E、水质调控4 / 13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8-1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1._x0005_米。
6月-9月,每5-10天换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
每两周施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透明度保持30-50厘米。
溶解氧保持5毫克/升以上。
F、底质调控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残饵沉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等,投放光和细菌,活菌制剂);晴天采用机械池内搅动底质,每两周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G、病害防治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a、预防方法a)干塘清淤和消毒;b)种植水草和移植螺蚬;c)苗种检疫和消毒;d)调控水质和改善底质。
b、治疗方法主要疾病有纤毛虫病、颤抖病、蜕壳不逐等,治疗以泼洒法为主。
对适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蜈蚣‘部分凶猛肉食性鱼类及水鸟等,及时发现捕捉清除,采取多种方法消灭。
药物使用严格执行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有关规定和《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标准,严禁使用有毒残留药物。
详见本规范“病害防治”。
H、日常管理5 / 13坚持巡塘,结合早晚投饵察看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
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I、捕捞收获10-11月,捕捞一般自10月中下旬开始,并视天气气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气温偏高可适当推迟,气温偏低也可提前,捕获的河蟹应分规格专池暂养或出售。
暂养池要定期冲水换水,并视天气及河蟹摄食情况,适量投喂饵料,精心管理,适时销售。
捕捞以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
在水质清新的大塘中设臵上有盖网的防逃设施网箱,捕捉的成蟹应经2小时以上的网箱暂养,以吐泥滤脏后才能销售。
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
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二、养殖河蟹池塘水草栽培技术养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栽植,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要求。
主要技术方法如下。
①栽插法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②③④⑤⑥⑦藻、金鱼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人面,长度约15~20厘米,然后像插秧一样,均匀地插入池底。
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
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后再栽插。
②抛入法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可用软泥包紧后直接抛入池中使其根茎能生长在底泥中,叶能漂浮水面。
每年的3月份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沟中,挖取苦草的球茎,带泥抛入水沟中,让其生长,供河蟹食用。
③移栽法6 / 13茭白、慈姑等挺水植物应连根移栽,移栽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臵可在池边的浅滩处,要求秧苗根部入水在10~20厘米之间,整个株数不能过多,每667平方米(每亩)保持30~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④培育法瓢莎、青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
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生长良好。
若水中肥度不大,可用少量化肥化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
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他水草之不足。
⑤播种法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
苦草的种植则采用播种法,对于有少量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
播种时水位控制在15厘米,先将苦草籽用水浸泡一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揉碎,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
然后加入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拌匀后播种。
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撒开。
播种量每公顷水面用量1公斤(干重)。
种子播种后要加强管理,提高苦草的成活率,使之尽快形成优势种群。
三、病害防治药物使用符合《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⑴纤毛虫病病因与病症: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饲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主要是原生动物累枝虫、钟形虫及斜管虫等;虫体呈倒钟罩形或高脚杯形,前端形成盘状的口围盘,边缘有纤毛,并成串地集聚在一起寄生于蟹体上。
病解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瓜,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死蟹腹部具有较多粘液。
此病各地均有发生、且很常见,危害蟹卵、幼蟹及成蟹。
发病时间一般在5~9月份,尤以8月中、下旬为甚。
7 / 13防治:a、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b、定量投喂饲料,及时清除残饲。
c、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0._x0007_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d、用20~3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续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
e、0._x0005_~1克/立方米新洁尔灭与5~1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f、用0.克/立方米硫酸锌全池泼洒。
⑵聚缩虫病病因与病症: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病原体为聚缩虫。
虫体有一个扩大的前端部,其上有发达纤毛唇带右旋至胞口,身上纤毛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后端有柄,附着在蟹体上。
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
发病时间主要在5~7月份。
防治:a、放蟹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b、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尤其在河蟹蜕壳后应及时换水。
c、用硫酸铜0.~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但鱼蟹混养池忌用。
d、用新洁尔灭0._x0005_~1克/立方米与高锰酸钾5~10克/立方米的混合液浸洗病蟹;⑶蟹奴病病因与病症:8 / 13由蟹奴寄生于蟹体腹部引起。
虫体由石灰质坚壳包被躯体及全身,形成外套。
具6对蔓状胸肢、腹部退化。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于河蟹所致。
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寄生于附肢和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育。
发病时间为6~9月份,尤以8月份为甚。
防治:a、用漂白粉等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
b、对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换水,注新水的盐度要小于1‰;c、用硫酸铜溶液8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d、用高锰酸钾溶液20克/立方米浸洗病蟹10~20分钟;e、在蟹池中混养一一窍不通量的黑鱼,抑制蟹奴幼体的数量。
⑷腐壳病病因与病证: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所致。
病蟹少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
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
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
b、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c、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兑水全池泼洒。
d、用漂白粉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e、用5%~10%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3~5分钟,连续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