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7.05×107千克/年聚丙烯粉末制造
车间工艺设计(离心机选型设计)
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姜涛(教授)
开题时间:08年02月25 日
报告内容包括: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着重论证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目前的水平。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
2.课题研究(设计)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3.论证完成课题的实验条件。
4. 课题进度安排
5. 参考文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外文资料不少于4篇。
6.排版要求(总字数3000字以上):
1)题目三号字体居中加黑宋体。
2)一级标题4号字,宋体,加黑。
3)二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
4)内容小四号字,宋体,行距1.5倍行距。
5)采用A4纸,边距:上下2.54厘米,左3.50厘米,右2.5厘米,左侧装订。
6)图表注释5号字,宋体。
7)指导教师评语要求指导教师手写,字数不得少于60字。
1 设计任务、要求、意义及最后达到的目标
1.1 设计任务
本设计主要工作是7.05×107千克/年聚丙烯粉末车间工艺设计,专题部分是离心机选型设计。
设计过程中要分别完成从聚合工段到分离干燥工段过程中的聚合釜、闪蒸系统、分离系统和干燥系统的物料及热量衡算及核算产量。
在核算完成的前提下,继续完成设备设计(选型)计算。
其中包括离心机选型工艺设计计算,计算离心机转鼓的直径、长度和分离因数。
最后要用Auto CAD绘制物料平衡图和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1.2 设计要求
在CA、CNKI上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在设计之前了解聚丙烯的背景和历史,以及国内外聚丙烯各种生产路线、生产工艺和国内外聚丙烯供需状况。
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设计任务,确定工艺流程,确定设备及操作参数,在设计之前对整个工艺做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3 设计意义
1.4 最后达到的目标
本次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完成设备的物料和热量衡算以及离心机选型的工艺设计,确定聚丙烯粉末车间的工艺流程和操作工艺参数,完成物料平衡图和工艺流程图的绘制,编制7千克/年聚丙烯粉末车间工艺设计(初步)说明书。
2设计方案
2.1 可行性分析
本设计严格执行了有关石油化工企业的各种设计规程和规定,认真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
1.防止废渣污染
聚合釜产生的无规物,部分进入产品,部分随废己烷送至己烷回收工段,分离的无规物再利用,这样既保护环境又降低原料单耗。
2.防止废液污染
(1)本工段工艺废水集中送至废水处理装置;
(2)污染了的己烷送至己烷回收工段处理。
3.防止大气污染
(1)来自聚合系统的尾气送至火炬燃烧;
(2)干燥系统的干燥介质成闭路循环使用,避免了废气排放污染了大气。
基于以上聚丙烯背景和历史的研究、市场供需的预测、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加之聚丙烯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大生命力,本次设计思路完全可行。
2.3 设计思路和拟采用方法
本设计思路和方法:本设计思路是立足国内技术,研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力求生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设计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培养科学的设计态度;发挥创造性,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及时总结;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
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熟悉本设计信息。
2.4 设计所需要的技术环境及相应的新技术
本次设计工艺采用以下几个特点:
1.使用高活性定向的三组分催化剂,有单独的一套催化剂制备系统[]20;
2.生产均聚物采用三釜并联操作,生产封端共聚物采用A/B两釜并联与C 釜串联操作;
3.分离过程采用先进的卧式双鼓离心机,分离效果好,可使滤饼含湿率达20%;
4.采用两级干燥即气流干燥和流化床干燥器,使物料干燥充分;
5.聚合釜散热采用夹套和内冷管两种冷却方式,散热分配为夹套40%,内冷管60%;
6.副产品无规聚丙烯已被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7.聚合干燥阶段采用微机控制,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装置的自动化水平,操作精度高[]21。
3 课题进度安排
第1—4周收集资料,熟悉设计规范,翻译外文资料;
第5—8周根据收集的资料,拟订设计的提纲;
第9—16周根据提纲进行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工艺设计计算,绘制物料平衡图和工艺流程图,编制7.05×107千克/年聚丙烯粉末制造车间工艺设计(初步)说明书;
第17—18周装订,排版,打印,准备答辩。
注:本设计严格执行了有关石油化工企业的各种设计规程和规定,认真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善明.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趋势,《合成树脂及塑料》,2003,20 (2):57~61.
[2]盛立新.Domestic Supply & Demand Situation of PP and its Market Prospect,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Techno-Economics in Petrochemicals, 2007,(04).
[3]张雪珍.聚丙烯工艺及产品开发新进展[J]石油化工,2003,(07).
[4]韩飞.聚丙烯的国内外生产现状和市场预测,工程塑料应用,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 2005,(04).
[5]《塑料加工》编辑部.塑料加工,2004,39(1):29.
[6]曾加华.中国科技成果, 2004,(10):20.
[7]徐兆瑜.聚丙烯生产工艺及其进展,《宁波化工》,2004,(2):4~12.
[8]姜兴剑,詹庆松.聚丙烯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进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05).
[9]张爱华,王雪梅,陈星. 茂金属共聚聚丙烯的国内外技术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2001,(04).
[10]Wang K, Mai K, Zing H. Study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effect of polypropylene nucleated by different nucleating ag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2, 83:1643-1650.
[11]刘莉.聚丙烯增韧改性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12]李玉芳,伍小明.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开发及应用[J]广东塑料,2005,(03).
[13]崔小明.聚丙烯改性技术及新产品开发[J]四川化工,2004,(05).
[14]林立意.茂金属聚丙烯的物性及其实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0,(04).
[15]Varga J. Supermolecular structure of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92,27:2557~2579.
[16]饶兴鹤.聚丙烯工业的发展现状及新技术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5,(4) : 79~82.
[17]李振宇,王正元,陈为民.国内外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动态[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3 .
[18]Andtsjo H, Pentti, Harlin A. Process for Making PropyleneHome - or Copolymers [P].USA US 6562914. 2003.
[19]李连鹏,王玉荣,吕占霞,李杨. 功能化工厂聚丙烯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01).
[20]詹庆松,姜兴剑. 聚丙烯的改性应用[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04).
[21]Smith T L, Masilamani D, Bui L K, et al.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ugar acetals as nucleating agents for polypropylene. Macromolecules, 1994,27:3147 ~3155.
[22] 洪定一.聚丙烯原理、工艺与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642~644.
[23] Chan C M, Wu J S, Li J X, et al. Polypropylene/calcium carbonate nanocomposites . Polymer,2002,43(10):2981~2992.
指导教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