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徐晓飞)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徐晓飞)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大动员: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

2017年7月29-30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大学举办新工科建设专题 培训班,教育部高教司与理工处负责人到会讲话,邀请 15位专家 做特邀报告,还书面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版》。各 省教育厅、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 200多人参会,部分高 校负责人也闻讯赶来。这次培训班是一次新工科“大动员”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中国人工智 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等15位政府官员、专家、校长、企业家 等就如何把握新工科背景、认识新工科产业需求、建设新工科、 怎么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报告。 本人代表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做了特邀报告—— 《抓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促进新工科建设发展》
结语 哈工大 徐晓飞
2017.10.14
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引发新产业与新工科兴起
互联网 + 现代服务业
互联网+
互联网 + 行业/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 + 社会服务 + SoLoMo
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
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4.0
服务型制造+现代物流
人工智能 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智能化 智能企业与智能公共服务

同时具备技术技能与商务能力
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院)
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团队工作精神 对先进技术的理解力及其实际运用能力 迅速成为生产力(快速进入角色) 对公司的创新贡献力
By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reland Jan 31,2002



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 研讨会,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10条)。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 研讨会,发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7条)。 本人在会上做了大会报告:《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机
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工科专业
新知识
新技术、新知识、学科交叉 信息技术与各专业的融合 新工科课程体系
新模式
选专业/选课机会、学习名师/名课机会
新工科的科技人才与研发人才
新机会
创新创业实践、到名企实习机会 跨校交流、国际交流与到名校深造机会 高质量就业与高起点职业发展机会
新人才
新兴产业人才、认知型人才 T型创新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 国际竞争人才、可持续竞争人才
能够为公司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本科毕业要求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 、研究、解决、评价复杂工程问题,体现创新意识;并运用现代工程 工具和IT工具,设计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评价其对社会、 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在多学科团队中承担个体、 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能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 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国际视野,能够实 现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全球化高等教育竞争与不平衡的形势
MOOC引发的教育方式改革与新一轮教育竞争
教育挑战
多元化/多维度大学教育的挑战 大学教育功能变化的挑战
信息化社会认知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挑战
美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

2001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分别于2004、2005 年发表了《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2020的工程师 :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 2006年,美国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提出了未来竞争力基础在于“创新基础设施”(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推出的“工程准则2000” (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 EC2000)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 、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 工具的能力。 MIT等大学联合制定的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 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 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
IT 精英人才的能力与素质
实践与经验
终身学习能力
工 与程 能专 力业 知 识
知应 识用 与行 能业 力相 关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计算机+”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
专——专业人才的能力
理论分析与抽象能力
问题理解与求解能力 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系统开发与实现能力 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 持续学习与改进能力
工程 知识 问题 分析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研究 使用 现代工具 工程 与社会
环境和 可持续 发展
职业 规范
个人 和团队 沟通
项目 管理 终身 学习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I型、T型、 TT型”人才
价值观与社会责任 科学思维、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 学科交叉与深宽兼备的 专业与通识知识、能力及技能 精英人才综合素质
第六届全国软件工程教育年会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徐晓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O一七年十月十四日 重庆
报告内容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特点 新工科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 新工科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及知识体系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

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新途径,例如,建设国家示范 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 CDIO工程教育、 加入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其目 的是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需要。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并部署设置了22种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工科专业。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 见》,全面推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 案》,“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理念选题 新结构选题 新模式选题 新质量选题 新体系选题

• • • • • • • • • • • • • • • •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理科衍生的新兴工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特点
新理念
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与引领性行业 需求培养人才 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多专业学科交叉与融合性创新
符合新工科特征与规律
新特征
交叉化、创新性、认知型
国际化、多元化
实践性、广普性
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创新实践教育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卓越工程师计划 探究式与小班研讨式学习方式 MOOC/SPOC + 翻转课堂 国际化培养与跨国交换学习
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挑战 新一代青年学生特点的变化
培养有可持续竞争力的 创新型人才 对于未来全球事务与国家发展 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 认知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 科学和工程技术在社会信息化 变化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全 球化的影响 认知个人在这些变化中应具备 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个体变化
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要素的变化 个人学习方式的变化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挑战的可持续竞争力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挑战的可持续竞争力
报告内容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特点


新工科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
新工科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及知识体系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结语
哈工大 徐晓飞
2017.10.14
从软件产业人才观看新工科人才需求
爱尔兰都柏林工大的工业型人才需求观
哈工大 徐晓飞
2017.10.14
新工科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创新
计算机 科学
交叉 融合 创新
计算机+X 新专业
交叉 学科/ 专业
行业/ 领域
新工科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