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一般处理方法
作者:海大医院内二科丛大龙
糖尿病是目前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种,并且糖尿病患者及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高达3亿人左右。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糖尿病的一般治疗,如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
但实际上相当多的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往往治疗过程中被忽视,而这些心理问题也是造成血糖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
现将我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简单总结,希望能给予基层医护人员及糖尿病患者一定的帮助。
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压抑、悲伤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青中年患者身上,青中年本身处于学习、生活、事业的上升期,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大多数初次患糖尿病的青中年患者开始不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或者怕人嘲笑,加上疾病导致的各种症状,及严格的饮食、运动要求,需终身用药等,以上因素叠加,容易产生疲惫、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的想法,而老年人往往也是本身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本身需要被人照顾及正规治疗需要一定费用,常常感觉老而无用,拖累子女,或者是被多种并发症折磨,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甚至常有轻生现象。
部分患者明显存在社交减少、兴趣丧失的现象,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该类患者,患病以前开朗乐观,朋友圈广泛,有很多爱好,当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丢掉了一切兴趣,不参加
社交活动,甚至平日购药也由家属代劳,复诊的时候也是反复催促,平日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仿佛世上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还有部分患者烦躁、情绪多变,这类患者病史一般较长,往往出现在病情轻重反复,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时候,他们有一定的接受相关疾病知识的能力,但往往先入为主,觉得自己久病成医,除医生的治疗方案外常有自己固有的见解,当疾病控制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后心生烦躁、焦虑,多数有怀疑医生治疗方案及反复向医生陈述自己经验的过程。
当然相关的不良心理反应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糖尿病算是终身需要治疗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会陆续出现相关并发症,另外糖尿病病情复杂多变,需长期严格饮食控制和终身药物治疗,稍有疏忽,血糖控制就容易不达标,给病人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是难免的,故在强调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应加强心理干预。
治病先治本,首先一定要解决控制血糖问题,上面提到,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病人紧张、焦虑、怀疑等情绪,甚至能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这个时候应当求助于医师,寻求帮助,一起找到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安则心安,两者互为影响。
其次,要注重本身的心理调节,调整心情。
应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讲座,阅读有关糖尿病的科普书刊,掌握糖尿病方面的知识。
树立信心,要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又有多种并发症,但若能坚持规范治疗,控制血糖达标,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出现,像正常人
一样生活、工作,享受人生乐趣的。
再次,是正确的体育锻炼(医师指导下)。
适当做有氧运动,积极参加社交,有利于控制体重、血糖、血脂、血压,改善人的情绪,转移焦虑、抑郁情绪。
最后,对严重心理障碍、抑郁和焦虑情绪或有轻生意识的患者要及时请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及时应用相应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