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则
3)标准名称——必备要素 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的要素 组成,所使用的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 a)引导要素——可选 b)主体要素——必备 c)补充要素——可选 如:叉车 钩式叉臂 词汇 (详见GB/T 1.1中附录D)
引导要素 主体要素 补充要素
注:标准名称应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不能把企业名称缩写、商标 名称及缩写写入标准名称。更不能存在一些夸大性词汇。 如:“青岛牌铅笔”或 “QD型铅笔 ”——正确的提法应该是 《铅笔》 “高科技无污染汽油” ——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无铅汽油》
4)规范性引用文件 a)若本标准所引用的内容为推荐性 标准的某一特定版本或该标准中的特定 章节、段落时,则在此引用一览表中应 注明该版本的年号;
在标准正文中应以下列方式引用: “卫生指标检测按GB/T XXXX—1996中第5章的 规定进行。” “压力要求应符合GB/T XXX-2000中5.3.3的要 求。”
2)章 章是标准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章都应有 标题。章号及标题均为五号黑体,左对齐。其 具体表现形式为:
1 2 3 4 5 6 7 8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与命名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使用说明、包装、运输、贮存
3)条 条是章的细分,最多可分到第五层次的条, 条标题为五号黑体字。例:
3)可检验性原则
标准中的技术要求(或称之为产品特性)均应有 相应的试验方法。
8.标准的层次划分
标准的层次划分和设置采用部分、章、条、 段、列项、附录等形式。 1)部分:部分的编号应置于标准顺序号之后并 用下脚点隔开。 如:GB/T ××××.1 GB/T ××××.2 示例:
Q/XYZ 001.1—2003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 第一部分:总则 Q/XYZ 001.2—2003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 第二部分:管材 Q/XYZ 001.3—2003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 第三部分:管件
1.封面——必备要素
1)字号和字体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位置
右上第一行 右上第二行 右上第三行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倒数第二行 倒数第一行 倒数第一行
文字内容
标准的标志 标准编号 代替标准编号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标准名称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有限公司 发布
章中的第二段“本标准适用于…… ”或“本标准不适 用于…… ”作出了明确规定。
2)国家标准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公告等形 式明确宣布废止的应即行废止。 3)最新版本强制性标准实施后,不管老版本 标准是强制性的还是推荐性的均即行废止。
注:以引用的形式使用上述老版本标准的相关条 文应根据情况:或废止、或自动改用新版本的相关条 文、或应对该标准进行修定后重新发布、实施。
5.2(一级条) 5.2.1(二级条) 5.2.1.1 (三级条) 5.2.1.1.1 (四级条) 5.2.1.1.1.1 (五级条)
同一层次有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条时才可设条。 第一层次的条宜给出标题,并与其后的条文分行。 其他层次的条可同样处理,但在同一章或条下的同 一层次的条,有无标题应统一。
3)在本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不容 易理解或容易引起歧义的术语才应 给予定义,定义一定要准确。
要注意对这些定义后的术语的使用: 无用的术语、非常容易理解的术语或有 关的上级标准已给出定义的,就不要在 本章中定义。
7. 分类与命名 ——可选要素
1)分类 产品分类是对已形成系列化或具有系列变 型的产品的类别、型式(或品种)、规格、用 途、适用场合、基本参数等技术特性进行的合 理归并和分档。 分类完成后,一般应用产品的名称、字母、 数字等符号予以简化标识。
b)使用性能 应根据产品具体情况,选择直接反映产品 使用性能的指标或间接反映使用性能的可靠代 用指标,如生产能力、功率、效率、速度、灵 敏度、寿命、接口、互换性、失效率、平均寿 命等。 c)理化性能 指产品的物理(力学)化学和电磁性能, 如产品的化学成分、纯度、各种杂质含量极限、 密度、强度、硬度、塑性、粘度、电容、电阻、 电感、磁感等。
字号和字体
48号黑体 四号黑体 五号宋体 华文中宋 一号黑体 四号宋体 四号黑体 三号华文中宋 四号黑体
说明
可省略
字号待选 选择 字号可按 比例缩小
2)标准编号——必备要素 标准编号包括代号、顺序号和年号。 Q/XXX 001—2003 Q/XXX 001 2003
年号 顺序号 企标代号
其中XXX 是企业名称汉 语拼音的简写
b)若引用的是强制性标准、 法律、法规或者是某一推荐性标准 的全部时,则在规范性文件引用一 览表中无须注明该引用文件的年号。 。
6. 术语和定义——可选要素 应注意的几点:
1)引导语为: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或“GB/T XXX所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2)格式特殊:
1)技术要求中的有关技术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产品应满足的使用要求和基 本特性以及健康、安全、生理、心理、环境 保护等因素。需要分等分级且可以分等分级 的质量要求,应根据不同需要作出合理的分 等分级规定。
2)下列内容并不是任何产品标准都需要全
部包括的,应根据产品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和 重新排序。 a) 环境适应性 应根据产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中可能遇 到的实际环境条件规定产品的适应性,如对温 度、湿度、气压、烟雾、腐蚀、冲击、振动等 适应的程度。
企业标准类似划分的情况较少。 企业标准类似划分的情况较少。一 般情况下针对每个标准化的对象应编制 成一个单独的标准。 成一个单独的标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才可在相同的标准顺序号下将标准分成 若干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若干个彼此独立的部分。如: ——标准篇幅太长;
——后续部分的内容相互关联; ——标准的某些部分可能被法规引用; ——标准的某些部分拟用于认证;
3.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 评定程序等文件的通称。 4.标准条款要求 1)在标准的范围应保持完整。 2)清楚、准确、相互协调。 3)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 4)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 5)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 所理解。
5.标准的有效性
1)标准适用的范围或不适用的范围在标准文本的第1
2.企业标准制定的范围和内容
1)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和地方标准时应制定企业产品标准。 2) 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制定 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 业产品标准。 3) 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 标准。 4) 设计、采购、工艺、工装、半成品等方 面的技术标准。 5)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i)工艺要求
一般不列入产品标准。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要求必须限定工艺条件时,则应在“要求”中作出规 定。
j)其他要求
根据需要,可以规定必须列产品标准的其他 要求。
3)在确定了有关的技术内容后还应注 意: 标准中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应尽可能 量化且要明确规定出偏差值或区间值。 不允许出现摸棱两可的叙述语言,如 “达到应有的性能”、“符合有关国家 标准的要求”等。
资料性补充要素 标准的要素 (见GB/T 1.1中5.1.3) 规范性要素 (应遵照使 用的要素) 规范性技术要素 规范性一般要素
参考文献 索引 名称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与命名 要求 规范性附录 ……
2)根据必备或可选的要素来划分:
封面
必备要素
前言 名称
(在标准中必 须存在的要素) 范围 标准的要素
f)耗能指标 直接消耗能源的产品应对耗能指标作 出规定,如耗电、耗油、耗煤、耗水等 指标。 g)外观和感官要求 有外观和感官要求时应作出规定,如: 表面缺陷、颜色、以及味觉、嗅觉、视 觉、手感等。
h)材料要求
一般不列入产品标准,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要求必须指定材料时或需要用材料要求来反映产品有 关基本特性时则列入。材料要求应尽量引用现行标准。
可选要素------ 除上述四个要素外的其它所有要素
(存在与否取决 于特定标准的要 素)
7.选择标准技术内容的三项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任何产品都有许多特性,而在产品标准中规定的 技术要求选择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保证作用的特性。
2)性能特性原则
选择产品的技术要求时应规定性能特性,而不是 根据图样或可描述的特征来规定。给技术的发展以最 大自由度。
2)型号命名 产品型号是在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用字 母、数字等标识符号进行规律性组合, 以表示产品不同型式、规格等系列特性 的一种方法。 (没有形成系列化或系列变型的产品 无需分类,更不需要编制型号。特别是 不应把与产品特性无关的如企业名称、 商标名称的标识符号编制进型号。)
8. 要求 —可选要素(但对企业产品标准来说是必须的)
条目编号单独占一行,另起一行空两个字排术语 (五号黑体),再另起一行空两个字排定义(五号宋体)。
例:
3 定义 —————————章目(黑体)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引导语(宋体) 3.1 —————————————条目(黑体) 添加剂 ——————————术语(黑体) 添加剂是指…… ——————定义(宋体) 3.2 反应釜 反应釜是指……
d)稳定性
当使用性能和理化性能不能保证产品符合 使用要求的稳定性时,应明确规定出。如产品 对气候、酸碱度、水等影响的反应以及产品抗 风、抗磁、抗老化、抗腐蚀等性能。
e)健康、安全和环保指标
涉及到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 要遵守有关的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并将有关内 容纳入标准。如:防爆、防火、防电击、防污 染、防辐射的要求,对产品运转部分的平衡要 求,噪声限制,食品中有害成份的限制及对产 品污染环境的限制等。这些指标必须同时规定 其极限值。
2.前言——必备要素 每项标准均应有前言。 前言由特定部分和基本部分组成。 (详见GB/T 1.1中6.1.3的规定和标准 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