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就体育教学如何融于素质教育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影响
(一)体育教学助力德育培养
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是体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学使德育教育不再是无聊的空谈,而是具体的动作与真切的生活实际。
其一,体育教育有助于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接力跑、拔河及集体球类比赛等都与团结合作息息相关,想取得最优成绩,仅靠个人的努力与能力难以实现;体育比赛不但要有必胜的勇气与毅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与队友的协作,依靠集体的默契配合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体育教学中这种独有的教学环境与实践机会很自然的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进行了培养。
其二,体育教育有助于遵纪守法品质的培养。
任何体育活动或竞赛都有其规则,教师可以结合体育的实际要求与国家法规、学校行为规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小事中、日常生活中时刻警醒,规范自己行为。
上课整队要求学生迅速、整齐、严肃,这就是规矩;在比赛中,对于犯规运动员的行为,有红牌和黄牌及口头警告等处罚,这就是规则。
以此告诉学生做每一项活动都有它的规定和要求,若不按照要求、规定进行,那么就会产生伤害或受到处罚。
这就和国家的法纪法规一样,不论任何人,不论社会
地位高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多种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力争上游、追求卓越的进取之心。
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以平常心态看待成功,乐观豁达接受失败,总结经验,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在训练中,总有学生半途而废,教师要鼓励学生顽强坚持、挑战自我,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追忆往昔,在体育竞赛中,每一个出色运动员的背后都是汗水和坚持。
其四,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
首先,公平公正是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是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可为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打好人品基础。
其次,可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知谦让、敬他人。
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们之间不免要发生碰撞,因此,应教育学生要相互谦让,相互包容,相互关心。
其五,体育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通过体育课,向学生讲述我国体育事业从弱到强,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回顾我国体育健儿比赛获得金牌、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激动时刻,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之心,激励他们锐意进取、学好基本知识、掌握技能、奋发图强、为国争光。
(二)体育教学激励智育发展
智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为智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
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度、细致的观察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记忆力。
枪响起
跑、瞬间加速、投掷角度、跨栏弧度、速度、时间、距离等等都是学生机灵、细致、认真行动的体现。
含盖了数学、物理、语文等知识内容。
同时,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美育观
美育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质、美的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育在每个人终生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体育教学中,健美操、韵律操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武术太极要领的讲授,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能加深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满足了学生个性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使他们懂得现实中的浓妆艳抹、奇装异服、赤胸露臂、污言秽语、丑姿怪态现象是对真善美的亵渎。
深刻理解美的内涵,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行为心灵俱美之人。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措施与作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就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教书育人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体育教学为健身、
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
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要对所任学科知识融汇贯通,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这样,教师在体育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养成坚持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纪的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的,不能脱离教学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画龙点睛,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认真了解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乐学、活学、善学、会学。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自由组合、兴趣小组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伙伴、练习手段、练习内容的选择空间,创建自主练习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增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