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内容摘要】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状况,不仅存在于某个幼儿园,而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健康心理,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慢慢被重视起来了,尤其是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幼儿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幼儿园教学质量。
无论是幼儿教师本人,还是幼儿园管理者,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关系不良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此时幼儿年龄较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有的幼儿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是经不住诱惑,出现了“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情况。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接纳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而感到生气并采取压制的方法。
这时,教师的身心必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必然比较紧张。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脑力活。
“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应该是体面、有教养并且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家长期望教师为他们的子女树立好的榜样。
因此,面对学生,教师需要以榜样的姿态,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时刻做到自自控,有时甚至需要强制自己控制正常的需要和行为。
可是,教师不是神,他们实际上都是普通的社会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要。
他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不断地在模范公民与普通人之间进行角色转换,迫使自己严格自律,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往往使得教师的精神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中,造成心理负荷过大。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重复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冲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劳动时,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常规性、重复性的特点,日积月累地跟幼儿打交道,幼儿教师难免会产生单调、烦闷的情绪体验。
同时,教学活动又要求不断创新,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人格特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如何针对个别、特殊的教育对象,以及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能充分地利用各种条件,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进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完全取决于每一个教师的创造性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经常会遭遇教学上的“高原期”现象,难以突破教学教研中的“瓶颈”,一些责任心较强的教师甚至会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
(四)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与劳动付出的不同步、不均衡事实表明,人们对所做的工作越有价值感,就越会引起兴趣;反之,则会产生厌烦、自尊贬损等情绪。
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的冲击,使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太累,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8小时,有些人甚至达到了12小时;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心理压力很大,生怕自己的疏忽而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结局;幼儿教师虽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质量的压力,往往使得幼儿教师“疲于奔命”。
而幼儿的成长和幼儿的教育又并非一日之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劳动付出不能立竿见影,难以体验自我价值,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损害,对其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显现无疑。
(五)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创建,以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目前不少幼儿园进行的改制使得很多教师不适应,时常忧心忡忡。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幼儿教师往往缺乏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缺少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和训练,这导致幼儿教师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
不同年龄组、教龄组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获奖级别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压力。
这些压力就会造成教师间竞争激烈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幼儿教师就会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一)职业倦怠今年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也指出,幼儿教师的情感倦怠表现得最为严重。
从外部原因看来,幼师年纪基本在30岁以下,这个群体抗压和社会成熟程度都偏低。
而与教学对象无法进行成年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再加之“女儿国”似的单一同事关系,这些人际刺激的单一都可能激化负面情绪。
另外,有些幼儿教师不安心工作,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盲目的横向攀比,产生“孺子可悲”、“夫子可怜”心理,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方式单调呆板,职业成就感逐步弱化。
再加上教育内部的“大锅饭”制度依然存在,“能者多劳而不多得,庸者少劳或不劳而均得”,这个滋生惰性的温床使教育失去内部活力,影响教师的进取精神。
时间一长,形成教师的职业的倦怠。
(二)对教育改革不适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幼儿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的不断改进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使幼儿教师感到原有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
这就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更新知识,充实与提高自己,就无法胜任教学岗位。
这使幼儿教师产生不适应感。
三、教师如何维护和保持自身心理健康(一)认识反省自己的情绪,及时清除情绪垃圾当自己不快乐或情绪认知出问题时,要善于认清情绪发生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不舒服,还是人际关系不好,或是工作生活压力大等等。
当意识到这一切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时,应立即反省情绪反应源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要多想事情好的一方面,避免对他人的渴求和批判,否则造成双方伤害,接纳挫折学习让步,承认有好些事自己也会无能为力,不再积压痛苦的情绪。
(二)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习惯,改变习惯从今天开始由情绪容易激动、紧张,改变为冷静下来,放松自己;由逞强好胜,好高骛远,改变为平淡踏实,愿居人下;由做事拖沓,改变为提前完成,拖沓是成功快乐的大敌;由多愁善感改变为“看得开,放得下”“看开”不是“看破”,而是看出人生的意义,尤其是看到人生的正面价值;由自大自满改变为活到老学到老,“满招损谦受益”不要做井底之蛙。
像孩子一样永远做一个有求知欲而没有学问的人。
“故步自封”的结果是“江朗才尽”,让自己永远拥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永葆弹性,不固执不自满,这样就能永远活出真正的自己,让自己越变越好。
(三)学会抚平创伤重建自我与人生信念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人生在世,什么灾难、不幸和痛苦都可能遇上,关键是面对最坏的情况时,首先是冷静地接受它其次积极主动地改善它,使不幸和灾难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受创伤者本人不要充当“伪装的坚强者”,而要真实的面对它,化解它,对自己感受到的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尽量倾诉出来。
因为交谈之后我们变得完全熟悉那些所畏惧的事,而觉得好像克服了它。
(四)注重人际互动,妥当处理人际关系,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人世间的真假、善恶、美丑,并没有定论。
任何人多看其真善美的一面,不渲染人间的假、恶、丑,那随时随地心中就会充满幸福。
做一个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人,做一个自我肯定,不卑不亢,自知又自信的人,做一个既不忽视外在美又很看重内在美,明白外表并不等于魅力的人,做一个待人接物间接婉转、善解人意、言词恳切、宽厚待人的人。
四、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快乐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体现你对孩子关注与否,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快乐的,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要对工作环境有太多的抱怨,微薄的薪水、家长的不理解、孩子的调皮等等,不要将这些抱怨带进教室。
要时刻注意保持融洽的同事关系,教师的工作是具有一定群体性的,要善于合作,生活中要享受教书以外的快乐。
我们的职业虽然是教师,但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而是将生活中的快乐用恰当的方式转达给孩子,让孩子来分享你的快乐。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孩子。
为了我们神圣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自身和家人的幸福,让我们努力做一名快乐而心理健康的教师。
让全社会为拥有这样的教师群体而由衷地感到骄傲、自豪和安慰。
参考文献1、周策,吴玲,程双远.《论教师的心理应激及其应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郑康生.《论教师的应激心理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8)3、黄芳,袁爱玲.《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需要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J].教育导刊,2006,(12)4、卢长娥.《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 004,16(3)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