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

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

1、症、证、病、辨证、辨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症状,简称症。

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概括。

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

辨证: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所属“证”作出判断,提出证名的思维过程。

辨病:又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提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证比症深刻,比病具体,是对疾病本质的反应;“病”和“证”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证是疾病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病”的全过程和不同的邪正斗争形式,又可反应为不同的“证”。

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2、常用的辨证方法的特点及关系(1)八纲辨证特点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可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

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

此外还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虚实互变以及寒热真假等。

这样才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2)病因辨证特点病因辨证方法指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病的各种证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这一辨证方法即“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3)气血津液病辨证特点气血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和作用的发挥,与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而脏腑生理功能的维持,又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滋养和推动。

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补充。

(4)脏腑辨证特点脏腑辨证法是利用四诊的方法及八纲辨证的原则,结合脏腑经络的理论,进行辨证而判断病变的脏腑和所患何证,凡见到哪一脏腑功能失常的症状表现,即可确定病在何脏何腑。

但由于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全面正确地做出诊断。

(5)辨经络病证特点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不能发挥其卫外作用及濡养调节功能时,病邪就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

反之,如果内腑发生病变,同样也可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

每一经络均有其循行部位、所连脏腑,因此,经络能够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根据这些证候,有助于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时应注意当一症状发生于同一部位,而必须推求是某脏、某腑或某一经脉的特发病变时,当从同时出现的若干症状,或者是先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来对照经与经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才能辨清每一症状是属于某经的病变,从而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

(6)辨伤寒六经病证方法六经即太阴、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它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体质的强弱、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以及病因属性、脉症表现、病势的进退缓急,将外感病及杂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势、证候特点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病证既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相互传变,或为合病,或为并病等。

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大多由表入里,由实而虚,但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亦可由里达表,由虚转实。

一般来说,阳证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人阳明、少阳,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及三阴;阴证大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人少阴、厥阴,但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

疾病的传变与病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治疗的恰当与否、护理调适好坏均有关系。

(7)辨温病卫气营血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运用脏腑理论,将外感温热病按其发展过程的深浅轻重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这是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因感邪性质的差异,病人体质的不同及治疗的恰当与否,其传变规律又非一成不变,也有初起即见气分证,或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者。

(8)辨温病三焦证方法三焦病证归纳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

三焦病变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可向中焦阳明传变,致胃热亢盛或热结肠腑,亦可传入心包,中焦病证不愈,则多传入下焦肝肾。

以上八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应用范围又有区别,但都以八纲辨证为总纲,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是对八纲辨证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从病因跟病性两方面来深化的,而其他的五个辨证方法,又是对前边两种辨证方法的深化,主要是在病位方面进一步深化。

从这几个辨证方法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对前一种方法的继承和深化发展,来丰富医家诊断的手段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诊断的效率3、表虚证存在吗?如何理解所谓的表虚证?不存在表虚证,表虚证本质属实,而非虚。

表虚证是指风邪侵袭太阳经,以致卫强营弱,表现出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的证候,又称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表虚证中的虚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表实证而言,并非真虚。

从以下方面分析(1)病机:表虚证的病机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所谓卫强,指风邪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而呈发热亢奋的现象;所谓营弱,非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气受邪,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权,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2)脉象:脉缓,非指脉来一息不足四至,而是指脉来怠缓迟纵之象。

寒邪凝滞阳气,阳气失于温散,故脉象迟缓;若寒邪剧烈,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而拘急则见紧脉。

故寒轻则脉缓,寒重则脉紧。

所以,浮缓脉并不能体现因虚致病。

(3)以方测证,仲景治太阳表虚证的治法为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汤可解表,可调和,以调和来解肌,并未见补寓于其中。

虚者补之,未见补之,则说明桂枝汤证不是虚证。

4、举例说明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而成。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或出疹点,是病邪由里达表的证候。

病邪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5、如何理解虚实证的转化?疾病的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

在疾病的过程中,有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化为虚证;有些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成为因虚致实。

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等,证由实转虚。

又如病本心脾气虚,见心悸气短,久治不愈,突然心痛不止,这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所致。

虚证已转变为实证,治当活血去瘀止痛。

6、症、证规范化研究内容(举例说明)(1)症的规范化研究:1.症状术语规范。

这种规范主要是指含义相同、表述各异症状的规范。

例如,与纳呆意思相同的症状至少有纳差、胃纳减少、纳少、食纳减少、纳谷减少、胃纳不佳、胃纳欠佳、少食、食欲减退等;而腰膝酸软则有腰酸膝软、腰酸腿软、腰腿酸软等症状与之相类。

因此,中医辨证规范研究理应顺便解决这个问题。

即通过对词义相同或相近症状的整理归类,统一、减少或简化它们的称谓,进而为其他方面的辨证规范铺平道路。

2.症状之间逻辑关系规范。

(1)复合症状的规范(2)起注释作用症状的规范(3)极端症状的规范(4)对有鉴别诊断意义“症状”的确认3.症状体征分级规范。

中医辨证规范研究应当明确选定病证所属症状的分级方法;明确所选疾病中医各证的症状分级;明确病证各级症状的具体构成。

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加以论证,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4.症状体征测量方法规范。

(1)症状体征的量化分级:对中医症状轻重程度的量化普遍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加上正常,实为四级。

运用通用量表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定。

编写有中医特色的症状评定量表如VAS量表和PRO(2)量化术语的规范(3)舌象和脉象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2)证的规范化研究:《中医医学百科》证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与周围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的综合表现)7、证的诊断标准的模式①探求病因→②落实病位→③分析病性→④审度病势→⑤判断病情→⑥阐释病机→⑦确定证名1,探求病因即探求病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辩证的主要内容。

任何病证都可寻求其发病的原因,一般可通过问诊,直接询问发病时的各种因素。

但有些病因不能直接获得,故对病因的探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证求因,即从对病情资料的分析来探求病证之因。

2,落实病位即确定病证发生所在的部位。

病位不仅要落实在脏腑等具体部位上,而且应该结合生理病理变化来探求病位之所在,如心气虚证、脾阳虚证等,其中心气、脾阳均可理解为病位;另外,病证传变的层次也可视作病位,如表与里是病位,卫、气、营、血也是病位。

3,分析病性即分清病证性质。

在外感病证中,寒热属性常可揭示邪气的性质;在内伤杂病证中,则常揭示体内阴阳盛衰的变化。

机体处于虚弱、衰退、不足状态,抗病能力低下者,可定性为虚;凡机体处于亢盛、有余、兴奋状态,邪正交争剧烈者,可定性为实。

除寒热、虚实之外,还要注意其错杂与真假。

4,审度病势即分析病证发展演变的趋势。

目的在于从整体动态的思维中,推测预后和转归,要注意将病证特点、患者体质、病邪性质、感邪轻重、治疗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