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教育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此问题,我的体会如下: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人的荣辱羞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压滤机滤布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过程逐步形成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炼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校gongwen123.免费提供长要深刻认识到,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示,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滤布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感。

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风气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峻挑战,也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来自.gongwen123.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

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辨不清,就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合格的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gongwen123.免费提供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freekan.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多种方式,gongwen123.免费提供多种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自觉担当起这一光荣任务,不仅要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更要成为广大中小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者,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附送:教育局第三季度工作汇报教育局第三季度工作汇报本季度,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推进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在南海、顺德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后,市政府于去年11月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提出了201X年把我市建成教育强市的目标。

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会议,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到今年7月止,全市已有2区24个镇(街)通过了省督导验收。

我市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更为坚实。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强市建设力度,我局9月底组成由市教育局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两个调研组,对各区对照《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落实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区在推进教育强区、强镇建设进程中,成绩是突出的,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进展势头良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㈠强化政府行为,全面铺开教育强区、强镇建设⒈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创建强区、强镇策略,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有的区还提出了“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重点帮扶”的工作策略,有力地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党政真正做到教育工作“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

各区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并形成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镇级教育投入比例更大,村一级办学积极性也很高,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机制,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㈡“硬件”、“软件”一齐抓,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创建教育强区、强镇过程中,各区、镇紧紧扣住一个“强”字,在“强”字上做文章,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软件”一齐抓,力争“硬件”上档次,“软件”上层次,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⒈扎实抓好教育“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

近两年来,各区按照《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等级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创建等级学校是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基础工程。

目前,全市区一级以上学校已有503所,其中省一级87所,市一级217所,区一级199所,使我市等级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66.6%,特别是优质学位增幅较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各区都加大投入,重点建设。

目前,全市己有400多所学校建成校园网,80%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学生人机比例达到9:1,居于全省前列。

⒉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各区、镇把创建教育强区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规模小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规模效益。

据统计,今年撤并中小学达90所。

各区还抓好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

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的办学模式。

滤布采取了“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是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

各区、镇都出台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如南海区全面开展了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工作,三水区白坭镇也改革了教师聘任制度。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校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⒊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各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进网络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会学习。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计算机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是突出英语、艺术、科技、信息技术教育等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

各区、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名校长的培养。

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教师,优化队伍结构。

四是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多途径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目前,全市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㈢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创“强”工作,重在创建过程,重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体系,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⒈“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

部分区、镇教师工资待遇有所提高,镇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⒉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各学校不仅重视学校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而且还注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⒊促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

各区、镇以创“强”为抓手,在抓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统筹发展的同时,重视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

区、镇(街)都建有成人教育机构(没有的镇正在建立)、社区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站,开办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

㈣存在问题尽管我市创“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区、镇教育投入困难不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学校上等级工作受到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结构、水平、能力、流动机制、待遇、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落实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