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文学解析

唐代文学解析


2.散文到中唐韩柳走向兴盛
散文包括骈体文和古文。初唐、盛唐是 诗歌的天下,初盛唐散文主要是骈体文,如 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骆宾王《代 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在中唐儒学复兴的 背景下,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创作,古文 空前繁荣。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 荀鹤等人创作小品文,讽刺和批判现实。鲁 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唐人小品文成为 “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
第三,学习唐代文学要经常关注和 熟悉唐代学术研究史。常看万曼《唐集 叙录》、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唐 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懂得从目录学入手,查阅学术刊物,把 握学术研究动态。
如李商隐的《锦瑟》。元好问《论诗绝 句》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 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根据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辑)的总结, 有恋情说、咏瑟说、悼亡说、听瑟曲说、伤 唐室残破说、游历名区说、顺宗内禅说、编 集自序说、回顾平生兼编集自序说、自伤身 世兼悼亡说、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等11种 说法。王蒙认为,此诗“没有定解也就是可 以有多解”。(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综述》,见《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
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李淑《诗苑类格》)
双拟对
【双拟对】对偶之一。对句中每句都有相同的字, 但不相连,二者共同描述表现句中另一字的对偶。唐 代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说:“双拟对者, 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 ‘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类, 名为双拟对。诗曰:‘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炎 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释曰:第一句中,两‘夏’ 字拟一‘暑’字;第二句中,两‘秋’字拟一‘阴’ 字;第三句中,两‘炎’字拟一‘至’字,第四句中, 两‘凉’字拟一‘消’字:如此之法,名为双拟对。 又云:‘乍行乍理发,或笑或看衣。’又曰:‘结萼 结花初,飞岚飞叶始。’释曰:既双‘结’居初,亦 两‘飞’带末;宜书宜时之句,可题可怜之论,准拟 成对,故以名云。而又取双拟为名。……或曰:春树 春花,秋池秋日;琴命清琴。酒追佳酒;思君念君, 千处万处:如此之类,名曰双拟对。”
二、唐代文学的主要式样
1.诗歌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现象。据明末胡震 亨《唐音癸签》的统计,唐人有别集者共691家。清 代彭定求等人编定的《全唐诗》所录诗人有2300余 人,著名诗人就有60多人,大大超过了战国至南北 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诗作有48900多首。又据中华书 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搜集了佚诗2000多 首,再加上《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发表王 重民《补全唐诗拾遗》遗稿有未收入《全唐诗外编》 中的52首,再加上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目前 能确认为唐诗的就有55000多首,比自西周到南北 朝流传下来的诗篇多出三倍以上。
第二,杜审言、“沈宋”与五、 七言律的定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对唐代近体诗 的完成和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宋之 问、杜审言的五律写得较好,沈佺期的 七律写得较好。他们对唐代近体诗的完 成和定型作出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
①把“四声”二元化
“四声”:指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 南朝永明年间,沈约、谢眺运用当时佛经翻译
兴盛后期(大和中至乾符末约50年)。自从蒋防《霍小玉传》传奇文 以后,这时期主要以传奇集或者志怪传奇集出现为特征,共有三、四 十种之多。代表作有裴鉶《传奇》三卷、牛僧孺《玄怪录》十卷、李 复言《续玄怪录》十卷等。
低落期(广明中至唐末约30年)有传奇文6—7种,小说集10种,以皇 甫枚《三水小牍》二卷为代表。
第一,上官仪与“上官体”
《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其中12 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 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 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 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 感而作之诗。
“上官体”的三个特点:
一是多写丽景艳情; 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
3.传奇到中、晚唐走向兴盛
唐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初兴期(武德至大历约160年)。又以开元为界,开元以前,作家主 要是继承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创作志怪小说。代表作有王度《古镜 记》、张鷟(音浊)《游仙窟》(骈体小说)、无名氏《补江总白猿 传》。开元以后,有传奇小说,如郭湜《高力士外传》(以描写人物 为中心)。唐初传奇小说是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 歌、民间说唱艺术及佛教叙事文学而形成的。
二是自觉地继承儒家诗学的“风 雅”传统,拯物济世。
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李白高歌“大雅 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希 望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总而言之, 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陈子昂在《感遇》、李白在《古 风》、杜甫在《兵车行》、《丽人行》、“三吏”、 “三别”,白居易在《新乐府》、《秦中吟》中都自 觉地继承儒家诗学“风雅比兴”的传统,积极干预现 实政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主 讲
代 文
: 陈



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论
一、 唐代文学的分期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的
《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 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 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 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 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 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 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 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 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 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 玄宗先天元年之间; 盛唐(公元713~755年),大体上是指唐玄宗开元、 天宝年间; 中唐(公元756~824年),大体上是指唐肃宗至德 元载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之间; 晚唐(公元825~907年),大体上是指唐敬宗宝历 元年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之间。
三是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 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
李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向黑暗的政治发出抗议。 韩愈高呼“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指出“唐之有天 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 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 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送孟东 野序》)唐人的敢怒敢言,都是其远大志向和使命感 的要求所致。而远大的志向和承先启后的历史使命感 又使得他们在困苦时能保持自信和达观。
4.词源于民间,兴于中晚唐、成熟 于五代时期、繁荣与宋
词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 兴于中晚唐:白居易、张志和、刘禹锡
等人词作 成熟于五代:词的两个中心——西蜀与
南唐
三、 如何学习唐代文学?
(一)“ 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社会 制度,唐代的时代精神风貌,唐代诗人的生平 经历,唐代诗人诗歌的编年。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各派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 各派诗人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 形成。
初唐诗坛两大创作取向: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 “四杰”、陈子昂等人以“诗言志”的
取向。
唐初两大宫廷:唐太宗与唐高宗、武则 天。
第一节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
唐初两大宫廷:唐太宗 唐高宗与武则天
1.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 2.形式上:声律对偶、雕琢辞藻。
兴盛前期(建中初至大和初约46年)这是传奇文的兴盛期。代表作多, 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李公佐《南 柯太守传》,陈鸿祖《东城夫老传》等。而且还出现“歌传相偶”现 象。有白行简《李娃传》(元稹《李娃行》)、元稹《莺莺传》(李 绅《莺莺歌》)、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沈亚之 《湘中怨解》(韦敖《湘中怨歌》)等等,有些失传。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在《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着 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初唐时期杨炯的《从军行》、《出塞》,卢照 邻的《陇头水》、《紫骝马》,骆宾王的《从军行》、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到盛唐时期李白《侠客行》、 《结袜子》、《少年行》二首和《古风》诸诗,王昌 龄《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孟浩然的《望洞 庭赠张丞相》,王维的《少年行》、《老将行》和杜 甫早年的《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诗 篇,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初盛唐文人并不注重贪图眼 前的富贵,而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强烈地希望建立 千秋功名,这构成了初盛唐诗歌的“风骨”。
第四,熟读唐人诗文选集,了解代表作家、 文学流派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选集: 1.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注》(在清
蘅塘退士孙洙所遍选基础上详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2.(清)沈德潜选《唐宋八大家文》 3.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 4.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
第五,主要参考书目
两星期内通读教材 闻一多《唐诗杂论》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