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源于生活——谈生活经验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融合箬横镇中心小学蔡丽娜【摘要】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儿童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让生活经验融入音乐教学,让音乐教学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演唱、欣赏、知识和技能、创作学习等方面得以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生活经验的帮衬下更容易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让音乐真正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有音乐性。
【关键词】生活经验演唱欣赏知识和技能创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更能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学习中寻找生活经验。
那么音乐教育和生活经验该怎样融合呢?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由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同时又使生活经验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强化和提升,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演唱教学的融合演唱是音乐表现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主要目标。
对任何一首歌曲,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表情地歌唱,更好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在歌唱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歌曲学习当中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如在学习四册第一课中的《大树妈妈》这首歌曲时,“大树妈妈,个儿高”歌曲开头一句起音就比较高,学生一开始就唱高音有点找不到状态,结果,音高没有唱准确,总差一点点。
俗话说歌曲的开头是整首歌曲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的第一句一定要把握好音准,唱准音。
于是我启发学生:“大树妈妈个子很高,这样才能更安全的保护小鸟,看!就像我们窗外的这棵大树一样高”,我指了指窗外的那棵大树,学生看后,发出惊叹的声音:“哇!真的好高啊!”,我马上顺势引导下去:“我们一起把歌声,唱到大树妈妈最高的那根枝头上去吧!”。
学生非常兴奋,仿佛真的把声音唱到了枝头上,音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歌唱教学顺利完成。
在歌曲唱准后,学生很兴奋,音量很强,声音很直白,没有一点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特定的情感,需要演唱者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才能够表达出来。
这样歌曲才有更强的感染力。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速度、力度、表情去表现歌曲情感,更好的辅助演唱教学。
“你的妈妈会用强硬,还是轻柔的声音哄你睡觉呢?”学生略加思索说:“会用轻柔的声音,用温柔的声音,哄我睡觉,不然我就睡不着了”这时学生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力度太强。
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共鸣,学生唱得更轻柔、更动听、更投入了。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活经验与欣赏教学的融合《新课标》指出: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音乐欣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都是和他自身的生活经验、情绪等多重因素有关联。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会听音乐,爱听音乐。
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容易感受音乐,更好的体会音乐。
如聆听《青蛙音乐会》时,通过多媒体观看青蛙的图片,对青蛙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
然后再让学生们模仿青蛙的叫声,最后借用多媒体进行聆听。
当乐曲中连续出现一连串的青蛙的模仿声时,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此起彼伏,十分热闹时我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举手络绎不绝,有的说:“我听到有很多只青蛙在叫。
”有的说:“是小青蛙在合唱吗。
”有的说:“小青蛙在比赛谁的歌声最好听。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没有否定学生们独特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结合音乐积极的想象。
得到我的称赞,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聆听音乐也更加投入了。
当乐曲平静下来时,同学们又有了不同的答案说:“音乐会结束了,小青蛙回家了。
”“小青蛙唱累了,休息一会儿”,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为这首乐曲取了不同的名字,他们很有成就感。
再如聆听《彼得与狼》时,我先给学生讲《彼得与狼》的故事。
告诉了他们故事里的情节和里面的人物和小动物。
然后我让他们模仿狼、小鸭、小猫、小鸟、彼得和老爷爷的动作,他们表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最后开始播放音乐,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马上能猜出哪一段音乐在刻画哪个小动物或人物:当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表现的是小鸟在树上欢唱;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是在模似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样子;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是在描述爷爷;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演奏优美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通过表演和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学生们很容易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不再畏惧聆听难以理解的器乐乐曲,让学生敢听、会听、爱听这些难以理解的器乐乐曲。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能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老师用专业化语言直接进行单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不仅会很难理解,而且也会使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取“生活”之材,使抽象的方法具体化、形象化,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也同时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发声技能方面的训练,如果直接按照理论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导致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习结果一塌糊涂。
为了让学习过程变的有趣,让学习结果变的明朗,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技能知识。
所以教师可以取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儿童化的语言,使知识技能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呼吸训练时,启发学生像闻花香或用吸管吸水似的进行吸气,呼气时想象自己是一只“蚕宝宝”,把“丝”吐的又细又长;把需要唱的跳跃和短促的音,想象成小皮球,让小肚子像拍皮球一样的帮助歌唱,从而体会音的跳跃和短促;通过火车渐渐地开来理解声音的渐强,火车渐渐地离去来理解声音的渐弱。
还有,学生在唱连音时,因为咬字吐字和气息的关系破坏了声音的连贯,我就对学生说:“唱这句歌词时,不能像切菜一样,声音不连贯,我们的气息要像一条线,这里的所有字、音符就是一颗颗珍珠,我们要把他们串起来。
”引导学生用“串”动作的想象,建立声音连贯的歌唱感觉。
节奏的训练不只是枯燥的朗读和拍打,它更应该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之声来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
如:小猫叫(喵—喵—);小鸡叫(叽叽叽叽);布谷鸟叫(咕咕·咕咕·),切菜声(××××××××)等等。
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故事来解决节奏难点。
如在学习《小小少年》这一课时,有一个典型的节奏X· X X X —︳这个节奏型中有附点八分音符,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唱好这附点八分音符就能准确形象地唱出一个阳光、充满朝气的少年。
因此我讲了一个《八分音符去旅游》的故事,让孩子去了解附点八分音符。
有一天八分音符去旅游,他背了一个旅行包,他把这个包叫附点八分音符,八分音符坐在车位上,顺便把包也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正好占了半个座位。
那么剩下的半个座位谁能坐呢?这时全音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都想来坐,谁坐刚刚合适呢?通过师生讨论,得出十六分音符坐最合适。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认识了附点八分音符,而且还知道了八分音符加上附点等于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占的时值比较长。
因此在唱时学生节奏都唱得很准。
这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趣味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留下深了刻的印象。
四、生活经验与创造教学的融合音乐创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创造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已经引起包括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看来创造在音乐教育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教师认为音乐创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师在让学生创作时,总是有些放不开手。
其实孩子是具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教师应该试着放手,让学生试着进行音乐创作。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创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因此教师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创造的主题与内容,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创造欲望,会创造出许多好的作品。
如表演《小小摇篮曲》这首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象,自己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于是学生联想到妈妈是怎样抱孩子,哄孩子的,结果他们编了许多优美的动作:他们有的手中抱着宝宝,慢慢地左右摇晃;有的仿佛轻轻地推着摇篮,唱着摇篮曲;有的不停地拍打着手里的宝宝,正哄他睡觉;有的还模仿起了小宝宝甜蜜睡觉的样子……这些画面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欢模仿的,因此创作起来也很容易,学生表演地也非常投入。
音乐课中打击乐器数量有限,很多时候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我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凳子,每人都有自己的铅笔。
于是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敲一敲自己身边的物品,能够发出怎样的声音,并指导学生为歌曲伴奏,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打击乐器了,并且演奏效果也很有震撼力。
平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或者制作成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打击乐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如在欣赏《老虎磨牙》后,我请学生一起来用身边的物品当乐器,以老虎抓猎物、进食、磨牙为线索,创造自制打击乐——《老虎啊呜》。
学生们对老虎多少比较熟悉,所以纷纷地快速地创作出了不同的模拟声,争先恐后地想展示给同学们看,有的学生用塑料纸的揉搓声模仿老虎咀嚼食物的声音。
有的用铅笔敲击盒子的声音模仿老虎吃饱后的打嗝声。
有的用尺子的波纹面在文具盒上摩擦,发出的摩擦声用以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
一时之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造之花如潮般喷发而出,学生是那么投入,是那么充满激情。
在教师的指挥引导下,学生们兴高采烈演奏表演着,感受着创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来源,教师在音乐创造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现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