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积山石窟资料

麦积山石窟资料


麦积山石窟造像各时期特点
朝代 后秦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初唐 宋 时间 公元384-417年 公元386-534年 公元535-556年 公元557-581年 公元581-712年 公元960-1127年 阶段 创始阶段 发展阶段 提高阶段 创新阶段 新发展期 重修期 特征 雄健剽悍 秀骨清像 秀骨清像 珠圆玉润 丰满丽雅 写实求真 洞窟 第74、78窟 第115、133窟 第44、127窟 第12、62窟 第37、5窟 第165窟
北周洞窟数量也较多,出现了以绘为主、绘塑结合的新形式。
四、麦积山石窟艺术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极为重视。一 九五二年西北局,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专家组成考察团, 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勘查。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瑰丽的艺术宝窟,对山体进行 了为时8年维修加固工程。 如今麦积山面貌焕然一新,它为研究我国民族雕塑、绘画、工艺、 建筑、宗教等方面的艺术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创造社会 主义新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书目:
[1] 阎文儒.麦积山石窟[M],陕西: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2] 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石窟[M],陕西: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年。 [3] 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石窟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年。 [4] 张锦秀.麦积山石窟志[M],陕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后 七秦 八 号 窟 佛 像
第北 一魏 一 五 号 窟 佛 像
第西 四魏 四 号 窟 正 壁 主 佛
第西 一魏 二 七 窟 后 龕 主 佛 背 光 飞 天
第北 一周 二 号 窟 正 壁 左 侧 脇 侍 菩 萨
第北 六周 二 号 窟 正 壁 佛 与 菩 萨
第隋 三 七 号 窟 菩 萨
第唐 五 号 窟 踏 牛 天 王
西 崖
西 崖 大 佛
东 崖
麦积山石窟雕塑特点
1. 惊心动魄。“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 麦积崖”的谚语。
2. 形神兼备。有高浮塑、圆塑、影塑和壁塑四类。技艺精湛、真人
大小、形神兼备,古朴典雅。魏晋南北朝“秀骨清像”、隋唐“丰 满丽雅”、宋元明清“程式世俗”。 总之,其雕塑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麦积山者,北跨清 渭,南渐两当,五百 里岗峦,麦积处其半, 崛起一块石,高百万 寻,望之团团,如农 家积麦之状,故有此 名”。
众多石窟中,自然景色 以麦积山为最佳。有
小江南之称,素有 “秦地林泉之冠”之 美誉。
鸟 瞰 图
积 烟 雨 图
春 景
夏 景
秋 景
冬 景
二、麦积山石窟雕塑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建在离地面50米以 上的峭壁上。 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 和西崖两个部分。 西崖存窟龕140个,主要为西秦~西魏的作品; 东崖存54窟,北周~宋以后的作品多集中于此。
第宋 一 六 五 号 窟 女 供 养 人 像
三、麦积山石窟壁画
麦积山石窟壁画约1300多平方米。 北魏洞窟壁画数量较多,其中第127窟形制不大而壁画特别丰富,为 麦积山诸窟之冠。窟中右壁所画《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 构图严谨,气势宏伟。这是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 一幅净土变。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趋于世俗化,人物形体 修长,面容削瘦清秀,画法古拙,色彩强烈,风格独特。
麦积山
谁家麦垛百寻高,飞栈凌空浮九霄。 万洞千窟神鬼斧,寸童丈佛巧工雕。
雉鸠觅偶穿林走,桃李醉人满树梢。
莫道江南春色好,原来塞外也妖娆。
栈(zhàn) 雉鸠 (zhìjiū):一种强健善走的鸟,嘴黑色,眼黄色,头顶 灰色,颈和胸淡紫红色,腹白色,翅褐色有黑斑。
课后作业:
1.麦积山石窟艺术的特征与其它三大石窟有什么不同? 2.麦积山石窟各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麦 积 山 石 窟 艺 术
目录
一、麦积山石窟面貌概况 二、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
三、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
四、麦积山石窟历史价值
一、麦积山石窟概况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火车站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
麦积山的洞窟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 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 开凿和修缮。洞窟现有编号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 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之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