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A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唯 物 论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
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10年12月21日,由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呈现的是 大气引力波现象。这种引力波在浮力推动空气上升,引力拖拽空气下沉
唯 物 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论
观看视频并发表感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唯 物 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唯 物 论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
可知性
物质有可知性,能 被人们所认识
A
唯 物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论 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 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 为基础。
【方法论】 <1>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实事求是 <2>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唯 物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论 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 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 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涵的 哲学道理是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唯 物 论
【训练2】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 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 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 的形象造男造女。”这种观点 ( )。 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认为整个世界 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③否认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物质体系 ④否认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 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 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 先要服从自然。
唯 物 论
非主观的
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
非偶然的
非短暂的
非现象的
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 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 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 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 的兴建等等。
唯 物 论
案例2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 1—
1 of 38
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卫星“嫦娥二号”经过长期 研究准备,终于在西昌发射中心点火成功。这一成功发射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变革 D.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唯 物 论
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2 在……(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 划、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制度、精神、幻想、体 系)的(指导、引领、启发、贯彻、实行)下,促进……(事 业、活动、行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 成功)等。 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 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
唯 物 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1
让·克雷蒂安
让生命化蛹为蝶
唯 物 论
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1 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 特点、影响、形势、情况),提出、出台、制定、形成、 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规定、 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制度)等。
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 物 论
【训练1】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目 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认识论
辩证法
每个原理由世界观和方法论两部分构成
世界观
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是什么、怎么样
哲学
方法论
怎么办
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 物 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 相处。
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 非主观的 物 的、稳定的联系 论 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
非现象的
非偶然的
非短暂的
联系
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 物 的、稳定的联系 论
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 物 的、稳定的联系 论
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 物 的、稳定的联系 论
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唯 物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论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 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时产生,在空气中形成振动。在引力波的低点,更多空气接触到海洋表
面,让平滑的水面泛起波澜。这也就意味着当大气引力波出现时,水面
上看到引力波的波型。大气引力波现象证明了下列哲学观点[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
]
B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唯 物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
唯 物 论
命题角度
世界的物质性
【典例1】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
D
唯 物 论
【典例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 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 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 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 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
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C]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唯 物 论
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3 (1)地震、洪水、雪灾、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天 体运动、季节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等。 从唯物论角度看,①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普遍存在于自 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②规律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 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 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 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 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唯 物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
唯 物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论 新乌鸦喝水
唯 物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 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 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
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唯 物 论
意识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 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意识有正误之分
唯 物 论
物质与意识
先有物质还是意识?意识产生于哪里?
唯 物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论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