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考试题
11.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物质、能量供给与经济系统对这些物质和能量需求之间的协调状态。
12.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与公平,还涉及到同后代的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公平体现
3.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4.生态演替理论:在相对稳定的自然状态下,任何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会发生从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正向演替,并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终点——顶级群落和顶级生态系统。
5.景观格局:景观的构成组分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6.景观过程: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物质和物种流动
实践说明:在人工设计生态系统的机构和功能是,一定要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系统中通过配置适度的生物多样性来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抗逆性和生产力,并完成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6.生态演替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在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循序渐进
1首先,要根据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以及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确定生态退化的阶段和恢复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20.自然保护区(natural reserve)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1.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17.生态风险评价
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
18.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指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对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整体进行的生态安全状况评估
19.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强调特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多种生态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自然潜能。与其他能力一样,它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取决于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一定生态承载力基础上,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可变的,取决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技术水平
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8.地域分异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引起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群落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13.生态评价——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生态学方法,对规划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14.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与人类有关的自然资源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优劣程度,它包括自然资源和整个环境的各种因素。
15.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关系
1.生态适宜性
2.生物多样性理论
3.生态位理论
4.生态演替理论
5.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理论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4.生态适宜性理论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
多宜性分析评价
开发优势特色项目
5.生物多样性在生态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就是景观的生态规划。
而狭义的景观的生态规划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1生态规划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2)协调共生原则
(3)功能高效原则
(4)趋势开拓原则
(5)保护多样性原则
(6)区域分异原则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1.生态规划:
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2.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16.生态系统健康评价:①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②健康是没有疾病;③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④健康是稳定性或可恢复性;⑤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⑥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他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恰当的定义应当是上面6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测定生态健康应该包括系统恢复力、平衡能力、组织(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谢)。从这个概念看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新陈代谢活动能力,保持内部结构和组织,对外界的压力必须有恢复力。
22.景观异质性:区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23.景观生态规划: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个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生态规划。
2、对生态规划动态发展目标制定的指导作用
在制定生态规划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和预测的方法,要充分估测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根据这些动态变化来制定相适应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方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9.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得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10.生态足迹:人类具有类似工业的新陈代谢功能,为维持自身生存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产生废弃物,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用假定的土地(或水域)面积表示出来就是生态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