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项目背景:内地人将香港、澳门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澳门却并不等同于香港享有旅游购物天堂的“圣名”,因为澳门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早已被人们根深蒂固的定格为以博彩业为主要经济格局的城市,而随着澳门新长官崔世安的上任,新特首、新奇迹引发澳门一个全新的产业格局概念。
他曾表示,特区政府行政会讨论有关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方案,待完善后将尽快落实,当中充分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并有了初步规划。
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将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横琴开发与粤港澳合作、会展经济发展等问题召开专门研讨会。
政府新规划引发澳门的新亮点,“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举行。
由内地、香港、台湾及澳门超过三十位资深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组成,共同探讨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路向、政府作用,以及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联动等议题,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及即将启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出谋献策。
项目名称:澳门博彩业纵深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项目委托方: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规划思路:针对澳门目前博彩业独大的经济格局和城市空间狭小的容积,不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就这一点而言,澳门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不可能实现面面俱到,因此必须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
澳门既以博彩业为经济龙头,可通过经济联动效应,增加高附加值产业,刺激消費者在其他領域的多元化消費。
因此,对澳门的博彩业,建议以不回避、不拨离、要统合的思想,在结合本地的社会、文化与产业基础,突出自身的特点,建议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快乐经济”为核心并作为澳门文化创意产业旗号,引领各界朝该方向发展,把澳门打造成提升幸福感,体验健康生活的地区,形成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快乐产业链,让快乐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快乐经济的良好氛围,为澳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意涵的同时,更让快乐、幸福成为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标签,这也正好配合澳门博彩旅游娱乐的定位,同时,这也是对澳门博彩业的负面影响作出的补缺与修正。
规划内容:一、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当然是一块香饽饽,因为它消耗自然资源少、不破坏环境、附加值高,同时又能吸纳大量高素质人才就业、提供税收,对于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还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把经济推上新的台阶,提高所在地的知名度。
因此,各大城市政府纷纷表示要发展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
这些城市当然也包括作为特区之一的澳门。
不管其它城市具备不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有没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至少澳门发展这一产业是具有相当契合性的,因为狭小的空间限制,决定了澳门只能发展资源消耗小,附加值高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诱人,但并非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宽松的社会氛围,还要有多层面的中介组织、浓厚的文化艺术传统等。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整合起来做一个大的文化产业结构,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有两个部分,一是内容,二则是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有几个最核心的链条,第一个链条就是一定要拥有文化资源;第二个环节,光有资源不够,还要有创作;第三个环节制作,有了好的创作,但是制作不出来也不行;第四个环节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文化场馆,这都是创作的产品实现价值的场所。
最后就是展示,做成多样性的产品去销售,去创造价值。
在这个链条中,上游即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二、第三产业形成互动,也有可能发展一些链条长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其核心资本是人的创造力。
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创意人才及其才能的发挥,所以各国在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上都注重加大投入,出台激活和培育创造力的长期政策。
如英国2008年2月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到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
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并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的培养,创意人才的就业等提供诸多帮助和有效通道。
日本在高等院校新开设了创意产业相关学科,韩国则对于急需的高级复合型创意人才,采取了集中培养的方式。
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一块短板,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制定相关的促进政策,根据澳门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培养本地创意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的创意能力,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有计划地从大陆引进需要的创意人才。
正是由于限制条件大,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搞清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也结合本地的社会、文化与产业基础,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要敢于剑走偏锋,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走出一条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路子。
三、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创业硬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完善的服务平台和交易展示平台,还要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
创意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务。
政策扶持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力保障。
建议澳门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扶持文化创意产业:1、制定发展战略创意产业除了具有提供就业、创造财富、生产供国内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带动整体消费增长的作用外,而且还可以促进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团结,并向外输出文化影响力(如迪士尼和好莱坞),因此成为各国(地区)政府强烈推行的战略产业之一,并且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
要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澳门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与博彩业并重的城市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调整,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部门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加强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
发展澳门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养、吸引一批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
政府应加大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
重点吸引一批国内外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既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
同时,在全体市民中培育创意能力,将设计、媒体、艺术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在大学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加强与内地顶尖学校的合作;建立媒体实验室,鼓励专业人士互相合作并加强和国外专家交流。
3、注重市场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政策、人才、资金等条件之外,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都非常支持文化创意产品走向世界,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推介本国的创意产业和产品,包括制定创意产品出口相关保障、税收优惠㪪****??支持等政策;在海内外组织开展各种创意活动,鼓励、引导创意企业、创意产品走向世界。
澳门偏安一隅,更应该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更好的办法是积极融入珠三角,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范围,扩展发展腹地。
4、外部条件营造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讲,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澳门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
除了在法律上进行保障外,还应该积极刺激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激发居民的创造力和激情。
在硬环境方面,政府应该重点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5、提供扶持政策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在起步阶段,必须给予一定的“拔苗助长”式的政策扶持。
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实施从资金支持、减免税到技术、人才、市场开拓支持等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信用担保和价值评估体系、官民合作投融资体制、银行******优惠政策、出口风险保障制度、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采购制度等措施。
如税收的优惠、帮助筹建相应的发展基金等等。
必要的时候实施全澳门城市的营销和品牌战略、吸引海外媒体金融公司和风险基金投资澳门,以及吸引国际设计公司和设计活动进入澳门,积极为创意产业拓展海外市场等措施。
6、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国外政府在创意产业发展中十分重视发挥协会、大学、研究机构等民间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使政府不必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可从繁杂琐事中抽出身来制定法规、宏观政策、计划与目标。
比如英国,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政府向它们购买服务,这些中介组织主要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帮助和指导创意企业,将它们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
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及企业行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部由民间组织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
这一点也值得澳门政府借鉴。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将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有关具体规划论文请查考李凯洛论文:《李凯洛: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和对策》成果发布:研讨会邀请两岸四地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现场澳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规链接相关新闻:2010年1月29日《澳门日报》澳文化產業路向:定位好玩城市打造快乐经济/html/2010-01/29/content_421142.htm政策支持引导创意企业网络地址:/html/2010-01/29/content_421142.htm附录:李凯洛先生,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著名区域经济、产业、商业规划战略专家,多年致力于时尚产业经济发展及商业研究工作,其研究的商业理论及有关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现任比蓝国际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比蓝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