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历史与文化一、基本历史沿革:铁岭历史悠久,远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活动。
有文字记载历史约4000年。
夏、商、西周时期,铁岭地区境域属青州。
春秋战国时期境域南部属辽东郡,北部为东胡辖地。
秦、两汉时期,境域大都属辽东郡。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境域南部属玄菟郡,北部开原、昌图属扶余。
东晋时期境域属玄菟郡。
南北朝时期,境域处于契丹领地。
隋朝时期,境域属高句丽辖地。
唐朝时期境域南部属安东都护府,西北部属枯漠都督府,昌图曾归渤海鸭绿府、扶余府管辖,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即今铁岭城。
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辽朝时期境域大部分属东京道辽阳府。
金朝时期,境域南部属东京路咸平府,西部属北京路,东北部属上京路会宁府。
元朝时期,境域西部属中书省会昌路,其余属开原路咸平府。
明朝时期,在银州设铁岭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徙铁岭卫于沈阳、开原间古银州之地,境域南部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铁岭卫,西部属辽河套扶余卫,北部属三万卫。
清朝时期,清初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先后在东北设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于奉天设奉天府。
康熙三年(1664)废卫设县,铁岭、开原县属奉天府辖地,时铁岭境域东北部(西丰)被封禁为大围场,西部、北部为内蒙古科尔沁部。
清朝的后期境域内建置比较多,光绪三年(1877)改昌图厅为昌图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废奉天将军,设置奉天巡府,改为行省,铁岭境域属东三省总督。
清朝末年,境域内铁岭、开原、昌图、康平、西丰五县属奉天省。
民国2年(1913)实行省县制,境域南部属奉天省辽沈道,西部、北部为洮昌道。
民国17年(1928),张学良举行东北易帜,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铁岭境域属辽宁省。
民国21年(1932),伪满洲国成立后,改辽宁省为奉天省,铁岭隶属奉天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岭境域属辽西省。
1954年9月1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铁岭境域隶属辽宁省。
1956年2月8日辽宁省设铁岭专员公署,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新宾、清原县。
1959年1月5日,铁岭专署撤销,除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外,其余各县划归沈阳市领导。
1964年2月12日,沈阳专员公署成立,铁岭境域各县为沈阳专员公署所辖。
1966年7月,沈阳专员公署迁入铁岭县银州镇。
1968年12月26日,沈阳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辖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新民、辽中、台安、新宾、清原县。
1970年7月25日,铁岭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铁岭地区革命委员会,辖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县,新宾、清原县划归抚顺市,新民、辽中、台安县划归沈阳市。
1984年9月20日,省辖铁岭市成立,辖银州、铁法、清河区,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康平、法库县。
1992年12月,康平、法库县划归沈阳市。
2002年末,铁岭市辖银州、清河2区,调兵山、开原2市,铁岭、昌图、西丰3县和铁岭经济开发区。
二、历史与文化特色:铁岭的历史,就特色而论,以辽金与明清历史最具特色,明清时期堪称独特。
明代辽北地处“九边之端”,昌图、法库一带为蒙古部族,西丰、清何为海西女真,东与建州女真为邻。
这样的历史地理位置是独特的,由此形成许多独特的历史文化。
明在辽北置兵备道,设卫、所,屯重兵以防卫;设安乐州、自在州,调处民族关系。
筑边墙,修城堡,置关隘,通商贸;辽北境内长城达235公里,烽火台182座之多,这一历史地理区位在辽宁乃至全国都堪称独特。
明清时期,铁岭是蒙、汉、女真聚居之地,是满族成长的摇篮之一;清代西丰围场,封禁300年;铁岭、开原封为旗地,亦是当年贡品主要采集地之一,从而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铁岭独特的人文历史。
明清两朝,铁岭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
几百年间,许多达官、重臣、哲人、学者因忤犯朝廷而被流放发配到铁岭;其知名者如:明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陈循,清御史郝浴,吏部侍郎董国祥,翰林院编修陈梦雷等。
这些当时全国一流才子被流铁岭,后来许多人收门生,以教书为业;这一独特的历史条件,客观上为铁岭培育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土壤。
铁岭从历史到今天多出名士,与铁岭独特的人文历史不无关系。
铁岭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山代有才人出,领风骚者不绝于史。
以铁岭区区之地,历史上出将帅数十人,进士数十人,贡生数百人,足堪人文大观;更有誉冠中外的时之骄子,如明太傅李成梁,指画大师高其佩,续写“红楼”的高鹗,勇冠三军的僧格林沁,诗、书并著的魏燮均,文学大师端木蕻良,还有现今妇孺皆知的赵本山、阎红、孙福明、刘宏宇等等。
数不胜数的铁岭名人,是世不多见的独特人文景观。
这独特的历史,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每一个生活在铁岭的人为之动容,为之骄傲。
三、铁岭历史上的名城、名景、名人(一)、著名古城:铁岭古城:明代建,地址在今铁岭银州区内。
公元926年,辽平灭渤海国,渤海国富州兴银冶,辽太祖“以银冶更名”富州为银州,后迁于今铁岭卫之地,名银州。
金废银州改为新兴县。
原为土城。
明迁铁岭卫于此后,在其旧址修筑砖城。
据《全辽志》载:“铁岭卫城,即辽金时银州故城。
城周围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周围五里有奇。
门四,东扶夷,西承恩、南庆云、北威远。
角楼四”。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七月,努尔哈赤率清兵攻陷铁岭,卫城被毁。
清康熙三年(1664)建铁岭县。
清乾隆四十六年(1772)重修铁岭城,据民国六年《铁岭县志》载:清修铁岭城周围789丈3尺5寸,高2丈,底宽2丈,顶宽1丈2尺。
四城门,东门名德安,南门名熏阜,西门名孚泽,北门名瞻斗。
门外各有瓮城,瓮城南北门皆东向,东西门皆南向,城门上有楼。
光绪末年,重修四门时,将楼拆除改为平台式。
民国六年时,古城城墙已颓但四门尚存,民国10年(1921)西门、东门被拆,民国21年(1932)北门、南门被拆。
现城中有古圆通寺塔、圆通寺、银冈书院等古建筑遗址(已重修)。
(二)著名古塔:铁岭白塔:原名圆通寺塔,铁岭白塔为其俗称。
此塔位于铁岭市区内银州贸易城东南侧,古铁岭城西北隅,是辽北现存最早的古塔。
一些书刊文章言其为唐代所建,主要依据圆通寺石碑刻《重修圆通寺塔记》,该碑刻载该塔建于唐太和二年。
但据考证,银州历史并非始于唐,另参照多种史料,铁岭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征,该塔建筑所用之砖考古称为沟纹砖,为辽代特征砖,辽以前没有这种砖,此有文物部门鉴定,唐代不可能用辽砖来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凭信。
据日文版《满洲写真帖》记此塔为辽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为金大定年间建,但无论如何此塔不会早于辽代。
该塔在明代即已破败不堪,明万历十九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夫人出资,予以修缮。
此塔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塔身为青砖垒造,略成锥形。
塔顶刹杆有铜盘和宝珠,塔座八面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八面各有浮雕佛像一尊,并饰宝盖。
第一级塔身南部是神佛像,塔檐下部有砖雕斗拱,塔基和塔身有砖雕装饰。
每层塔檐都悬挂铜镜和铃锋,塔身涂白,故称白塔。
古时此塔为城中最高建筑,《志书》记为“二十里外能望而见之”。
每当雨后,塔高云低,云飘塔间,故有“白塔横云”之美称。
古人曾用“山雨过城头,雨晴云未散;忽见白塔尖,钻入青天半”的诗句赞美白塔的秀丽景色。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波及铁岭,将白塔上面串葫尖震落,因刹杆有铁链相系,故刹尖斜插入第三级塔身南侧檐上。
1987年,铁岭市对塔进行修复,但由于没完全按照文物修复办法,新修复的白塔虽展新姿,但文物价值恢复不够理想。
铁岭龙首山秀峰塔:秀峰塔,原名秀峰寺塔,位于铁岭龙首山慈清寺东南侧。
此塔旁之慈清寺在明后期名水潮寺,在明前期名秀峰寺,塔以寺名。
后来寺名几改,而塔名未改,仍名秀峰塔。
该塔建于明弘治二年(1488),距今已有500余年。
塔由当时信士高景斥资建造,主要目的是“为此寺状色”。
此塔为密檐式九级八角八面实心佛塔,为砖石结构,底座高约3米,第一层八面各有座佛一尊,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各角上有兽头和风铃风鸣钟计72个。
阵阵微风吹来,塔铃叮咚作响,优美动听。
该塔筑55年后,即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高景的后人出资进行修缮。
此后又48年,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该塔已坍塌日甚,在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授意下再次重修。
至清末民初,塔已严重剥蚀,民国初年由民间集资再次修整。
“文化大革命”中,塔上佛像及文字全部被砸掉。
改革开放以后,铁岭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予以修缮,基本恢复外观,可惜的是,修整时塔身表面用水泥敷盖,文物价值有了折扣。
1983年,铁岭市人民政府定秀峰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铁岭著名的旧八景:山郭朝烟:山指龙首山,郭指铁岭城郭,朝烟,早晨的炊烟。
此景指早晨在龙首山上鸟瞰铁岭城郭,居高远眺,但见万户炊烟袅袅,低空盘旋,亭台楼榭,时隐时现之景观。
现今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市区之内,高楼林立,昔日旧景,已非其景。
旧《铁岭县志》记曰:城东龙首山,朝唯初上,万户炊烟,灿烂索绕,互相辉映,登山一望,可称奇观。
明代流放到铁岭的大学士陈循有诗咏《山郭朝烟》:“依山附郭居,一片朝烟合;人家辨不真,苍茫见孤塔。
”柴河晚渡:旧时龙山下的柴河无桥,在今水上乐园处有舟摆渡两岸人过河。
每当傍晚,远山夕照,近水泛波,船夫荡桨,一幅悠然景象,故被称为一景。
今哈大公路、柴河大桥每日通车无数,柴河晚渡已不复存在。
但登上龙山之巅,伫立秀峰塔下,远望工人疗养院红楼,隐现在山腰绿荫丛中;近有水上乐园,荡舟泛桨,冲浪嬉水;柴河两岸,田畴如画;柴河如带,长桥卧波;哈大路汽车如蚁,南北奔驰,亦是一景。
《旧志》记曰:柴河逼临山下,昔无桥梁,以舟济人,每当夕阳在山,归人唤渡,前呼后应,往来不绝,亦成佳景。
附《柴河晚渡》诗:“柴河水清浅,茶带苍咽下。
夕阳唤无舟,晚渡看车马。
”蓬渡风帆:指的是铁岭马蓬沟辽河渡口。
当年马蓬沟渡口是辽河水运的主要集散地,南达营口,北抵通江口,每年过往船只一万多艘,帆樯竞日,景色颇为壮观。
1903年东清铁路南满线通车,航运渐衰,蓬渡风帆景观不复存在。
《旧志》记曰:城西马蓬沟,乃辽河古渡,昔日粮船、货船帆樯如织。
登高远眺,势若浮沤,北极风沙,南连云树,极目之力,颇称大观。
附《蓬渡风帆》诗:“往来渡口船,风利乃得骋。
遥遥数片帆,吹没远天影。
”帽峰云树:帽峰,指今位于铁岭开发区内的帽峰山;距铁岭城6公里;云树,指经常有白云缭绕于山峰树丛之间,是可以远望体味,亦可近寻之景,山西侧有石棚,幽静可息;现今夏季经常有去彼作郊游者,今仍为铁岭佳景。
《旧志》记曰:即城南之帽峰山,山顶如帽,云树迷离,城中亦能望见。
《帽峰云树》诗:“帽峰多白云,云杂帽峰树。
云深山更深,谁识仙源路。
”龙首寻秋:指龙首山秋日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