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前贸易救济措施的特点与我国的应对
贸易救济措施是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安全而制定的措施。
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法还规定了其他救济措施,如适用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针对进口转移的救济措施,其他国家未履行义务时的救济措施,反规避措施,预警应急机制等。
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1.反补贴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最大的新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近几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总体在减少,而我国与这种趋势相反,我国在极短时间里骤然成为世界头号反补贴调查目标国。
从2007年起,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频率创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史先例,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
2008年一季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相继对我国产品提出反补贴调查或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是首次对我国产品发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
早在 2004 年,加拿大就对我国的烧烤架和钢制紧固件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2006 年 11 月,美国也改变了其 20年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对我国铜版纸开始了首起反补贴调查。
在我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之前,反补贴调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现在却频频出现。
2.与我国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我国与美、欧发生的贸易摩擦较突出,我国已连续6年成为欧洲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国。
3.我国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相关产业受到影响
从 2000 年至今,我国生产的柠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国、泰国、乌克兰、南非等诸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
我国柠檬酸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是继 2007 年遭遇欧盟的反倾销之后,对整个行业影响最大的一次。
美国是我国柠檬酸的第一大国际市场,约占总市场份额的 10%,美国市场对我国柠檬酸产业的发展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国的柠檬酸企业面临着欧盟征收的高达 49%的反倾销税,同时又面临美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双重调查,从长远来看,这必将给我国的柠檬酸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4.国际贸易摩擦的产品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2007 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争端案件中作为被诉方次数最多的国家。
从产品看,纺织品成为贸易摩擦的热点,但已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方向发展;从国别看,已从欧美贸易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到今天的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发展。
如阿根廷、韩国、日本等贸易伙伴对我国玩具、轮胎、食品等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我国出口相关产品;2007 年 6 月 1 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制度正式生效,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准入门槛;巴西、阿根廷对我国产品设置最低进口限价和违反周边规则的进口许可措施;美国利用“337 知识产权调查”,遏制我国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出口。
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一正确制定和运用补贴政策避免不符合WTO的规则的补贴
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取消补贴,补贴是国家鼓励外贸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
根据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只有政府实施的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价格支持行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机构行为才构成补贴。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主要以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为主。
政府要加强对反补贴的认识,尽快熟悉游戏规则。
要积极调整政策,规范促进贸易的政府行为。
政府应该设法通过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来鼓励出口,不要直接进行各种税费减免和补贴。
政府部门应考虑与WTO 规则《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一致性,对现有各种补贴措施应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法规规章审查工作,确保新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与 WTO原则规则以及我国加入世贸承诺相符合,充分体现法制的统一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二)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消除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自身因素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与交换机制,并且建立预警机制。
对进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生产量、利润与亏损等进行通报,进行信息交换。
一方面,对进口产品数量猛增,对可能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进行预警。
另一方面,对那些大批量单一产品的大量出口,可能引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适用进行预警,并对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国多元化提出建议;政府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相应的机构,对相关的事务做出快速的反应,避免经过繁琐的程序,耽误时机。
2、在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应该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必须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经济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并结合多边和双边谈判,尽快获得更多的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摆脱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局面。
遵守 WTO 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3、慎用贸易救济措施。
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保护措施,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使用,更不能因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滥用。
在动用贸易救济措施时,不仅要衡量受保护产业的收益,更要计算相关产业受到的损害。
只有在得出对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能动用保障措施。
否则,不仅对国内经济得不偿失,而且很可能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4、采用国际规则和标准。
应该树立国际化观念,尽可能采用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技术标准。
如果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我国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和标准。
但是国内规则和标准一定要比国际规则和标准更科学合理。
同时,新的国内规则和标准要尽量与国际规则和标准保持一致或“兼容”,使得国际标准向新国家标准的转换简单便捷,并且不必付出太大的成本。
(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他国的贸易自由化
1.完善WTO的中性规则。
即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容易滥用、并且对所有WTO成员都不利的规则,特别是争端解决规则和反倾销规则,以尽量减少这些规则存在的漏洞,避免其他国家利用规则漏洞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和挑起中外贸易摩擦。
2.完善约束发达国家的规则。
首先,约束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以往开放市场的承诺,特别是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开放以及削减农产品补贴方面的承诺;其次,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扩大发展我国优势产品的市场准入;最后,在贸易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新议题的谈判中,尽量明确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中应该得到的正当利益。
3.完善约束发展中成员的规则。
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目前,发展我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日益凸现,严重阻碍了发展我国之间的相互贸易,特别是使我国深受其害。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通过完善有关规则,促进发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
4.完善有关我国加入 WTO 的法律规则。
在我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些规则存在很大漏洞,导致其他 WTO成员对我国滥用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限制措施。
应该完善有关我国加入 WTO的法律规则,应该学会讨价还价,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来弥补这些漏洞,避免由此引起的中外贸易摩擦。
(四)积极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企业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补贴,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质量参与国际竞争。
及时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口利益的同时避免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企业应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战略,实现市场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
企业一旦涉案,要积极应诉,因为只有企业积极应诉,政府和企业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其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