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实施实验教学要应注意“科学”运用。
应注重培养农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本土资源
农村的《科学》教学有着很多不利的因素,如: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的跟不上,教师本身科学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等等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科学有效教学、高效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是,农村也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地域宽广,自然资源丰富,这也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需要我们农村教师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巧妙地整合和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科技特长,充分挖掘农村的科学资源,重视开发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科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相信一定会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1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农村小学条件的限制,其信息少,资料少,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难。
所以在课堂
上我首先选择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比如自然现象、动植物、昆虫、吃饭穿衣等这些学习资源来创设学习情境,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以达到教学目的。
2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本土资源,深化探究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一年四季从事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各种家禽家畜的饲养,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条件所限,农民的生活来源大部分属于自己的加工,孩子们的耳濡目染,同样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常识,这就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大量的、良好的资源。
如: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在农村到处都生长着植物,还有农民一年四季种植的各种农作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的成长过程。
我就提前让每位学生回家种菜或玉米等农作物种子,并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同时观察其一生的生长变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了植物从种子变成芽,芽
长成苗到开花、结果,以及收集到种子。
在这一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积极向家长询问请教,切实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
通过这种活动,既观察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有关植物内容时,我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制作植物标本。
这也为今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和科学研究植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农村,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动物非常多,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这村里,家家都会种桑养蚕,孩子也就耳濡目染。
于是我在教学《蚕》这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做好观纪录。
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
到我上这些课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就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对于农村孩子,蚂蚁随处可见,大家都很熟悉。
可谁都不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在教学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小路边找到几个蚂蚁洞。
我们找来一根长木棍,在上面撒了一些米粒;然后我们在蚁穴周围隐蔽着,观察蚂蚁会怎么办?一会儿,蚂蚁就从蚁
穴里钻出来了,它们爬上木棍,飞快的到达了放米粒的地方,趁它匆忙搬米粒的时候,我们悄悄地把木棍的后端折断了一点,又马上躲到了一边,蚂蚁搬着“战果”兴高采烈地走回家,到了那被折断的地方时,立刻站住不动了,接着在原地转圈,真可谓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接着我们又把折断的地方重合起来,蚂蚁就搬起“战果”从原路返回蚁穴了。
通过亲身参与,动手试验,我们终于解开了“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这个谜!因为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在农村,也可以利用孩子的生活资源。
因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自己加工生产的,如:做饭、泡菜、酱制品、糖制品、咸菜、豆瓣等等,由于家长的言教身传,孩子的耳濡目染,无形中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资源。
我在教学《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从酸奶的制作到认识馒头的发霉,结合平时农户加工的豆腐乳、臭豆腐等豆制品的制作过程,使他们掌握了什么是微生物,从而了解了细菌对人体的利害关系等相关知识。
3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
《科学》突出特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实践性强。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
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
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
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在教给学生学会从看、闻、听、摸、尝等各个方面来观察叶子之后,适时地布置学生这样一个课外探究问题:让学生课后收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找出这两片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果大家兴趣盎然,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光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这都是看到的特征,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出它们的不同呢?学生又通过闻、听、摸、尝等方法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方面的不同。
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总之,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挖掘农村的本土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带领学生到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让学生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
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
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课迈出了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