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沟通学校和社会,在最有效地实现人职和谐,实现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

马云强(2008)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文中指出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成为一种颇受世界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课题,它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意义上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大学生而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的确定奠定基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对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产品。

产品合格与否、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将直接影响到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影响到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改进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于社会来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可以使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有序的流动,控制就业市场中的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缓解就业难的压力,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以宁波高校为例,从实践上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宁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重点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现状、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因素,揭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问题根源,创新宁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最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职和谐,实现人力资源的个人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2.1.1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历史沿革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始于20世纪初,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和逐步发展的。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职业指导,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演变实质是随着职业指导理论的不断深化,思想和观念不断革新,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最初形式是以职业指导形式出现的。

职业指导的正式形成一般以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1908年创立地方职业局为标志。

帕森斯教授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特质—因素理论):首先不需要对你自身、你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种种原因考虑清楚;第二就是要对不同行业的工作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发展前景以及机会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第三在这两组要素间进行最佳搭配。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基于经验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强调择业过程中的人—职匹配。

1950年后,沿着匹配论思想,霍兰德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与环境匹配的类型理论(typology theory),该理论克服了以往能力测验和兴趣测验的不足,科学地将人格和职业两个方面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验问卷。

自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开始,职业指导经历了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指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选择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是萨帕(Super)。

1953年,萨帕(Super)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二是职业指导观念向职业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辅导,导致这种转变的核心人物是罗杰斯(Rogers)。

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询者中心治疗》,在这两本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尽管职业生涯(career)用词未变,但其内涵却在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理论不只是包含职业生涯,而是进一步扩大到家庭生活。

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有两条线:一条源于职业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条则是出自组织心理学研究。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中,持生涯发展观点的还有麦克丹尼尔斯(Mc Daniels)和威波斯特尔(Webster)。

麦克丹尼尔斯(1978)将生涯定义为一个人终其一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休闲活动的整体生活型态;威波斯特尔(1986)将生涯定义为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

哈佛大学的雪恩(Schein)则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系统地考察了人的生涯发展。

为了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

2.1.2 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沈之菲(2005)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一文中指出美国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约有23~32%的18岁青年学生仍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向情形的普遍很严重。

职业生涯研究起源于美国,国内的相关研究在国外都有详细的研究。

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还有一些国内未曾涉及或涉及较少的角度。

Hindi, Khasawneh, Qablan and Al-Omari (2008)从家庭关系这一角度探究家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和亲密的家庭文化使得家长在塑造孩子的职业生涯方面有极大影响力。

Khasawneh, Samer(2010)在借鉴Fisher and Griggs(1995)提出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六因素(父母、朋友或同行、教师、种族和性别、大学的成绩和自我效能、消极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Jordan university大学的实证研究,重新确定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强的影响因素是家长,老师,朋友,和高中学术经验和自我效能,种族,性别的期望和消极的社会事件的因素被认为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低的水平。

Madonna G Constantine等(2006)通过选取12个18~22岁之间的祖籍非洲的美国大学生研究了宗教和神灵对跨文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在研究中也总结了在其之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了文化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Tami Amir, Itamar Gati(2006)通过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对299个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其思维决策模式。

结果表明:有明确计划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较低,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2 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产生了广泛关注。

尔后,尔后,随着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我国学者才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

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学者从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归纳、整理阶段,发展到开拓实践领域,把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从意义、重要性、规划的步骤、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的研究方面,吴小玲(2007)在《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更为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即自我评价、确定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评估和反馈等。

现在学术界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一般采用吴小玲的职业生涯规划步骤来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方面,方四平、贺志明(2009)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及其原因分析》中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

在此基础上,杨继军(2009)在《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对补充,指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目前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及相关讲座,通过这些途径了解的知识往往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这些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高晓琴、袭开国(2010)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

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年级差异显著;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专业差异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

张文墨(2010)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重庆某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因素对男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不是很大,但男生较女生成熟。

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其观点主要集中在:宋荣绪(2006)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王大磊、郭晓娜(2006)在《国外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及其启示》中提出了要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观点。

王泽兵、孙加秀(2007)等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中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坚持大学生自助与就业指导、咨询机构相结合,普及生涯教育等观点。

这些观点从生涯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测评工具的使用、与社会相对接等角度较为全面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提出了对策。

2.3 总结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角度不一取得了不少成果,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不少帮助。

国外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渐少,多是关于总结性的文章和少数教育性的文章。

Hsiu-Lan Shelley Tien(2006)总结了整个2006年职业生涯咨询与发展,Lori Reesor(2007)阐述了大学如何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能力。

而国内的研究学者多集中于就某一块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职业生涯规划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加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支撑和丰富了实践经验。

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只限于理论介绍和实验尝试阶段,理论研究上没有系统、独特、成熟的见解,实践研究中常常是指出了问题却未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