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修订版)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修订版)

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
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
较强的孤独感。

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
与人交流。

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这样的儿童
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
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

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

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
行为。

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
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


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
地流向了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
其一、学习滑坡、厌学逃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
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

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
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
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周宗奎等的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

调查同时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

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
管和鼓励,出现学习滑坡以臻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的情况。

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教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感觉受到冷落或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喜欢学习,甚至对学习厌
恶。

他们即使坐在教室里也是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遭到老
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二、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

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
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的道德养成出现了问题,成为道德有问题的“问题儿童”。


应圣等人对某镇的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人,占总数的40.8%。

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

"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扰。

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

而处于身心择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

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手。

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
任性或性格孤僻。

突出地表现在小偷小摸,欺骗撒谎。

"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拉帮结派、赌博、打架斗殴,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只知单向
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
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其三、妒嫉、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
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

表现在动不动和同
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去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

一些留守
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其四、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
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

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
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产生了这种心境。

自卑感一旦形成,就
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

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
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明显。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
重的自卑感。

他们普遍反映,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
到心里头有话没处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

留守儿童
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
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其五、性格孤僻不合群。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
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
性特征。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周宗奎等人
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
得自闭,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其六、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

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
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

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
镜看世界。

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
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
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
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
质性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