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的迷信行为”解读
斯金纳,行为主义之父,发明了“斯金纳箱”,出版了 10 多本著作,发表了 70多篇科学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条件性反射理论,即简单点说就是指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随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
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况下就很少会重复这种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
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分别称为“强化”和“惩罚”。
在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和“惩罚”是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即“情境--à行为 ---à结果----à强化=学习;惩罚=不学习.”通过这一概念,斯金纳也就能解释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
在斯金纳的理论研究中,他用鸽子的实验坚定而幽默地向我们对“迷信”现象进行了一次斯金纳式的诠释。
斯金纳有言:“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些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鸽子的迷信行为》这个有趣的研究向我们清楚地解释了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使我们认识了他的研究行为方式,对“迷信”行为有了深层次地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地发出迷信行为,这也许是我们在潜意识中还未察觉的但我们确定这样做了,即我们迷信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如
1、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转臂行为,并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2、高中生按键实验“3”是强化物但被实验者认为其他键才是建立被强化物所必需的而在自我无知中不自觉地进行了该项迷信行为。
可见迷信行为无处不在,不管行为与结果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些迷信行为和发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被强化了。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斯金纳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其一,他的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极端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倾向,试图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来解析人类的一切行为,显然是过于偏狭的。
其二,斯金纳的理论研究有明显的动物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忽落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将动物的学习原理直接运用到人类的学习中。
一方面,鸽子的迷信会使一个身处困境的人产生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控制我们的焦躁,从而使我们变得自信并提高对生活的热情。
而另一方面,鸽子的迷信行为也潜存很大的危害——不合理的期待和期待落空之后的自我否定与颓废。
人并非梦有大就都能成真,一旦迷信自己能够成功而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那将是另一种习得性无助。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鸽子的迷信行为”。
迷信,它是当事者试图探索未知的因果关系,努力寻找之后得到的“见解”。
它不同于浑然不知,与混乱妄想也不等同,而是系统科学地证伪猜想并由此产生事实的真相。
大胆猜想,敢于实践,回归生活,才是“鸽子迷信行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