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吸纳新知识,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头脑。
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崇拜,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这个过程学生也会自然而然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地听好每一堂课。
对此,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人总有一种探求新事物的欲望,老生常谈,老调常唱会使人产生一种厌倦情绪。
教学方法的不断翻新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一种意外乃至一种惊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需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可讲一个动听的故事,播放一曲优美的歌曲或做一个小小游戏,有时还会演一个小品乃至相声。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堂课下来不是一种负赘,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哪能不浓厚呢。
2、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为此作为一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效果好坏的前提。
常听有些老师说:“我是教数学的,英语不要问我。
”表面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实际上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正体现他知识水平缺乏的一面。
比如:在上七年级品德的“培养爱国情操”这个框题时,我把“国家”这个单词在英语中的几
种拼法写出来,并通过这几个单词的拆分讲解“国”与“家”的关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可以把几门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二)以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纷纷议论,课堂气氛活跃。
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军消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其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社会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
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又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当然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
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
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引导,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以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经调查表明,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知识结合点。
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
(四)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些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五)以优美感人,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教师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品德课总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要改变这种局面,生动幽默的语言自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一个教师如果语言干巴,学生听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反之,如果语言生动幽默,达情达理,就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
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身体语言,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
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情感。
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
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原理、观点,使学生把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七)以生动案例激发兴趣
案例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好的案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新颖、生动、恰当,通过事例创造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
(八)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品德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制作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
(九)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所谓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的知识的总结概括,如何进行总结是一堂课的关键。
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正如恩格斯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们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
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