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滑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包括:历史上所发生
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及其调查 、勘查、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
➢收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群测
群防体系等减灾防灾措施资料。
➢收集重要目标、社会、经济资料。
2、遥感调查
• 以遥感数据和地面控制为信息源,获取地质灾害及其发育 环境要素信息,确认灾害体及类型,确定灾害体及其组成 部分(尤其指沟谷型泥石流)的边界,计算覆盖面积(规 模)。.
前缘次级滑体的剪出口 长约20m,可见擦痕。
宏观变形
滑坡中部可见一横向拉 张裂缝,高程在191m, 裂缝延伸长约8m,最大 宽度为20cm,走向约 210°
中部地裂缝
宏观变形
滑坡后部一房屋墙体局部出现裂缝,裂缝最大宽 度约为4mm左右,变形房屋的高程为207m
房屋墙体裂缝
专业监测
2007 年 起 开始实施 专业监测, 监测点布 设
(3)裂隙发育或存在易滑软 弱结构面
(1)平均坡度在30~40° (1)平均坡度<30°
间
(2)坡面上无裂缝发展,
(2)坡面上局部有小的 其上建筑物、植被没有新
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 的变形迹象
无新的变形迹象
(3)裂隙不发育,不存
(3)裂隙较发育或存在 在软弱结构面
软弱结构面
(1)可见裂缝或明显位移迹 象 (2)有积水或存在积水地形
(1)有小裂缝,无明显 变形迹象 (2)存在积水地形
(1)无位移迹象 (2)无积水,也不存在 积水地形
极射赤平投影
极射赤平投影简称赤平投影,主要用 来表示线、面的方位,相互间的角距 关系,把物体三维空间的几何要素反 映在投影平面上进行研究处理。
线的赤平投影方法:
a、将线放入投影球中 ,并过球心。
(2)两结构面J1 、J2 的交点M与边 坡投影弧在同一侧,但在cs(人工 边坡)的内侧,说明结构面组合交 线的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倾角大 于坡角,属于稳定结构。
(3)两结构面J1 、J2的交点M与 边坡投影弧在同一侧,但在 ns(天然边坡)的外侧,说明结 构面组合交线的倾向与坡面倾 向一致,但倾角小于天然坡角, 在坡顶无出露点,属于较稳定 结构。
的居民点的地质灾害点,均应布置适量探槽和竖井工作量,以 查明不同地质灾害的规模、边界、物质组成、形成条件,进行 试验和测试。
➢ 探槽、竖井应配合野外调查同时施工。探槽、竖井的深度应根
据所要查明的地质灾害类型的目的和施工安全确定。
➢ 对各探槽、竖井揭露的地质现象都必须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和
制作大比例尺(一般为1:20~1:100)的展视图或剖面图, 以真实反映各壁及底板的地层岩性界线、结构、构造特征、水 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取样位置等,对重要地段(滑面带等 )必须进行拍照或录象。
崩滑流地质灾害 调查与评价
汪洋
2018-02-04 安徽池州
提纲
一、崩滑流灾害类型 二、地质灾害调查流程和方法 三、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四、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一、崩滑流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 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 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 作用有关的灾害。
(三)调查要素
滑坡要素
(四)野外记录与整理
地面调查记录
野外调查以野外记录本记录为主、卡片记录 为辅,详尽描述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野外记录本
填写表格
野外调查图件示意或素描
斜坡岩性及结构类型,需要密集型调查和提炼。(单体斜坡、 流域剖面)
滑坡素描图与遥感影像
滑坡概况
滑坡面积约为13.7万m2,体积 约为135.6万m3
b、该线与投影球面的 下半球有交点。
c、以A为极射点,与 交点相连,在赤平面上 的交点即为该线的赤平 投影。
面的赤平投影方法:
a、将面放入投影球中, 并过球心。
b、该面与投影球面的下 半球有交线,为一弧线。
c、以A为极射点,与交 线上的每一点相连,在赤 平面上的交线即为该面的 赤平投影。
基圆:由正北顺时针为0º360º,表示方位角.
三峡库区杉树槽滑坡
杉树槽滑坡(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平面形态呈长条形,纵向长约350米, 横向宽50-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估算体积约80万立方米。该滑坡为新生涉 水顺层岩质滑坡。
芦庵沟泥石流
2016年5月8日凌晨5:00许,福建省三明 市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水电厂原办公楼后芦庵 沟突发泥石流
0
140
50
145
170 250
165 200
160 150
155
100 15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累 计 位移 /mm
库 水 位/m 降 雨 量 /mm
GPS1 GPS3 GPS3 GPS4 GPS5 GPS6 库水 位 降雨
300
175
350
180
DL01桩间距
裂缝变形量与库水位变化
滑坡概况
变形历史:
1992年开始出现明 显变形 2003年,蓄水后, 变形加剧 2007年,变形进一 步加剧,实施专业监 测 2010年,变形进一 步加剧
2)滑坡边界及滑体调查
左边界
左边界以基岩与崩坡积物交界处为界
右边界
滑坡右边界处正在进行开挖工程,右边界以 基岩与崩滑体之间的沟谷为界。
时 间 /年 月
200704 200705 200706 200707 200708 200709 200710 200711 200712 200801 200802 200803 200804 200805 200806 200807 200808 200809 200810 200811 200812 200901 200902 200903 200904 200905 200906 200907 200908 200909 200910 200911 200912 201001 201002 201003 201004 201005 201006 201007 201008 201009 201010 201011 201012
(4)两结构面J1 、J2的交点M与边坡投影弧在 同一侧,但在ns(天然边坡)和cs(人工边坡) 的之间,说明结构面组合交线的倾向与坡 面倾向一致,但倾角小于开挖坡角而大于 天然坡角,此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定。 ①当结构面交线在开挖坡面上没有出露, 而插于坡角以下(图d),对结构具有一定的 支撑作用,属于较不稳定结构。 ②结构面交线在开挖坡面有出露(图e),属 于不稳定结构。
两条直径:自圆心→基圆 为90º-0º,表示倾角、 倾伏角.
• 通过结构面与边坡的关系判断边坡的稳定性
1、由一组软弱面控制
飘倾坡
顺层坡
伏倾坡
逆向坡
2、由两组结构面控制
(1)两结构面J1 、J2 的交点M 位于边坡投影弧CS(人工边坡) 及ns(天然边坡)的对侧,说明 组合交线的倾向与边坡倾向相 反,所以没有发生顺层滑动的 可能性,属于最稳定结构。
调查流程
资料收集
遥感解译
野外踏勘和重点 工作区确定
地质灾害草图(1:50000)
设计书编制与 审批
第二阶段 野外调查
遥感解译要素 的定位、核实 与编录、工程 地质测绘、地 质灾害编录等
地球物理勘探,工 程地质钻探,山地 工程,岩土体样品 取样和必要的监 测、观测等野外工
作。
地质灾害及 隐患点调查 编录、监测 与防治技术 研发等专项 调查研究。
• 通过不同时相图像对比了解灾害的活动状态。 • 通过灾害体所处地貌、岩性、产状、斜坡结构、水文及区
域地质构造环境解译分析灾害形成的基本地质环境条件及 触发因素。
地面调查
(1)工程地质测量
围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开展孕灾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斜坡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新 构造与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重点查明岩土体工程 地质特征、斜坡结构类型、区域活动构造等影响和控 制地质灾害分布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发生威胁集镇 安全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岩石扩展
碎屑扩展
土扩展
岩石流(深部蠕动)
碎屑流 土蠕变
土流
两个或以上主要滑动类型组合形式
斜坡分类(Varnes, 1978)
斜坡分类(Varnes, 1978)
推移式滑坡
牵引式滑坡
二、地质灾害调查流程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调查流程 (二)地质灾害调查方法 (三)调查要素 (四)野外记录与整理
验收意见
审验收意见 验收意见
及服务产品
调查方法
➢ 1、资料收集 ➢ 2、遥感调查 ➢ 3、地面调查 ➢ 4、钻探 ➢ 5、山地工程 ➢ 6、物探
1、资料收集
➢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
(日、时、次max)、水文(含泥沙)、地形地貌、 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工程 经济活动等;
点、岸坡结构的测量。每条实测剖面完成后,要及时整理、写出 小结,并制作实测剖面图。
典型灾害或隐患点勘查 针对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钻探,孔位 布置及要求主要围绕查明滑坡空间特征、进行稳定性计算进行。
地面调查观测路线与调查点
4、钻探
5、山地工程
➢ 对危及县城、集镇、(中小)矿山、主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
(三)地质灾害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坡率法 边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极射赤平投影法 崩塌稳定性计算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滑坡稳定性计算 泥石流易发性半定量评价
坡率法
边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从坡脚、坡体、坡肩等方面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