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小学低年级(指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的学生。
我担任过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
首先是教师要充分的备课。
只有备好课才能提出优质的问题,有些老师总认为教了多年了,不备课没问题。
这个我不认同,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要备学生,更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提出优质的问题。
我觉得提问要有一定预设性,有些老师是随机提问,想到什么提什么,这样也不好。
因为一个提问有多种表现方式,怎样提,怎么提,在什么时候提,学生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答案,这些都要提前有所考虑,要打有准备的仗。
有些老师提问的时候表达不严谨,学生领会不到他的意思,回答得不好。
有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特别幼稚或可笑的答案,我们一时不知所措。
我认为,备课是提出优质问题的保障。
第二提问之前要做足铺垫。
提问不能太突然,做一定的铺垫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老师要做一定的铺垫,不能总是搞飞天提问。
没有铺垫,学生的思维一时进不到你的问题的情境之中,学生就没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
当然,方法是很多的,有逐层深入法,有暗示法,有触类旁通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习惯来操作。
这样,能给每个学生以自信,个个觉得答案就在眼前,我能够回答,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答题。
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对或者基本上答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将
受到伤害,以后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将大大降低。
有些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不肯回答问题,可能与老师提问突然,学生觉得难有一定的关系。
生,要倾向提最容易的问题,这样既能获得满堂的回复声,又能造成一种师生有充分的交流的效果。
甚至有些老师提问题只是“是不是”或者“对不对”,学生只需回答“是”“对”就可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要有难度梯度,容易的题目当然要有,难一点的题目也要占一定的比例。
这样能适应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
如果都是难题,每次只是那几个同学第四提问要适当追问。
我们设计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全面。
这个时候就要加以追问了,追问要徐徐善诱。
第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
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
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
”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学生提出:“‘小巧玲珑' 是什么意思?”老师启发:“翠鸟比较小,身长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头差不多。
小巧是说翠鸟身体小而且灵巧。
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
这里应当怎么讲?”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