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Vol.25No.3Sep.2008收稿日期:2008-06-11作者简介:代荣(1972-),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代荣1,2(1.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江苏苏州215104;2.上海海事大学外语系,上海200135)摘要: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指出,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首要原则,突破了以原文为中心的“忠实”“等值”译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电影片名的翻译作为应用翻译,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利益,提高上座率。
根据目的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处理片名翻译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以实现片名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目的论;片名翻译;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3-0072-03传统译论认为,翻译应当遵守“信”或“忠实”的原则,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
“信”是翻译的天经地义。
虽然绝对忠实无法实现,但不恪守“信”的原则的译文往往会招致责难,而译者对原作的故意添加或删改往往被认为是对原作的不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电影片名的译名可谓琳琅满目、风格各异。
有音译或直译的,但更多的是意译或改译,更有甚者另起炉灶,随意创作。
纵观港台和大陆对英语片名的汉译,“不忠”甚至“叛逆”的现象俯拾皆是,译者们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片名翻译中似乎有些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翻译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片名翻译也不例外。
一、翻译的目的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该理论主要包括赖斯(KatharinaReiss)提出的功能翻译批评理论、威密尔(HansJ.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曼特利(Justa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ChristianeNord)的翻译文本语篇分析理论。
其中威密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目的论认为,“目的准则”是一切翻译应遵守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决定方法”。
威密尔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1]11。
诺德则系统地总结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并针对目的论过分强调目的语的不足附加了“忠实性原则”[1]32。
目的论的理论核心是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适合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1]29。
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那么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适合的行动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翻译活动的行为准则,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翻译策略”[2]140。
二、片名翻译的目的及目的论对片名翻译的启示(一)片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电影是一种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形式,其观众既是艺术欣赏者又是商品消费者,这就决定了一个好的片名应该由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也决定着片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1.信息传递。
电影片名是浓缩了的电影语言,能够凸显影片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奠定影片的感情基调。
片名翻译的用语必须明白易懂,避免故弄玄虚,以引领观众更好地欣赏电影这种大众艺术。
如Hamlet(《哈姆雷特》)、Sindler’sList(《辛德勒的名单》)、LoveStory(《爱情故事》),这样的译名让观众一目了然,立刻能够联想到自己即将观看到的影片内容。
2.文化交流。
电影是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口。
通过一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所以电影负载着向观众介绍异域文化的目的。
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72--代荣: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2008年第3期是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观众欣赏一部影片的目的就是了解文化,译者有责任把片中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观众。
如《化蝶》这一反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爱情故事的影片被直译为“TheButterflyLovers”,而不是“NewRomeoandJuliet”,因为前者能够更好地将影片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信息传达给异域观众,引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3.商业目的。
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电影片名的商业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艺术形式。
作为一部影片的门楣,电影片名起着不可忽略的“导视”作用。
对于引进的影片而言,译名就是影片的广告,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
它是影片在海外市场能否获得商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片名必须对观众具有吸引力,要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的欲望,因为拍摄影片的商业目的是尽可能地多盈利。
如美国影片Earthquake本译为《地震》,易被人误认为科教片,故在公映时改译为《惊魂夺命》,译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欲。
(二)目的决定方法———目的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目的论从译文目的来考察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评价等问题,这无疑是“对传统等值理论的突破,为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视角”[3]9,它把目光转向了翻译活动中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提出了翻译策略可调整的新的动态灵活的翻译模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的发起者决定着翻译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译者会担当发起者的角色,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或其他需要推断译文的翻译目的,进而对翻译方法作出取舍。
源语文本仅提供信息,译者则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
很明显,目的论为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诸多“不忠实”和“背叛”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
翻译目的论“从译作的预期目的分析原文,确定翻译策略,而不再片面、机械地追求译文和原文的对等”[4],为片名翻译采取各种“变通手段”[5]提供了理论依据。
忠实还是背叛,直译还是意译,都是由“目的原则”决定的。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忠”与“不忠”的取舍,音译、直译、意译、增译、改译、创译等技巧方法的推陈出新,都可以从功能派的理论之中找到依据。
成功的片名翻译必然兼具实现影片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商业性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为实现制片目的,综合考虑文本信息、文化差异、审美价值、观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尽量找到一个的汇合点,或侧重某一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不必严格追求“忠实”“等值”等标准,只需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重点在于在翻译允许的范畴内既能够实现影片文化艺术价值,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
三、片名翻译的常用方法(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传统翻译中,音译的例子很多。
特别是涉及到众所周知的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人名或地名时,往往采用音译,这样做既保留了原文的音韵节奏,又能体现影片的异域特色。
如Jane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Macbeth(《麦克白》)、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这些都是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或地名,已经为中国观众所熟识,不妨采用音译法,既保留了原著的艺术特色,又能凭借名著的影响力吸引观众。
(二)直译法(LiteralTranslation)在片名翻译中,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有效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法,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如AirForceOne(《空军一号》)、America’sSweethearts(《美国甜心》)、ScentofWomen(《女人香》)、SixDaysSevenNights(《六天七夜》)等,这些译名既成功地保留了片名的原汁原味,又富有艺术魅力,行文也考虑到汉语的节奏感,受到观众喜爱,堪称佳译。
(三)意译法(LiberalTranslation)意译是译者在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差异的限制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或主要语言功能相似。
为了实现最佳的广告效应,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片名翻译可以因为实际需要故意灌入原文没有的意义。
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讲述了二战期间一对英国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被译为《魂断蓝桥》,如果依据原文直译为《滑铁卢桥》,不仅不能传达影片内容,还会误导观众,使他们以为这是与滑铁卢战役有关的纪录片。
而借用《太平广记》“蓝桥求浆”的典故,将“滑铁卢桥”转译为“蓝桥”,成功避免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点明了爱情主题,再加上“魂断”二字,暗示悲剧性结局。
译名不但增加了美感,而且激发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向往,实为佳译。
(四)增补法(ComplementaryTranslation)增补法是译者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影片的内容补充片名,使之从形式或内容上更加符合译入语观众的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更上口、更匀73--第25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TheApplicationofSkopostheoryinFilmNameTranslationDAIRong1,2(1.SuzhouVocationalUniversity,Suzhou215104,China;2.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Shanghai200135,China)Abstract:Theskopostheory,proposedbytheGermanfunctionalists,pointsoutthatthecommunicativepurposeofthetranslationshouldbeusedasthedominantprincipleinalltranslationactivities.Itbreaksthroughtheprevailingequivalencetheorythatcentersroundsourcetexts,thusprovidingaconvincingtheoreticalsupportforfilmnametranslationpractice.Asakindofapplicationtranslation,themainpurposeoffilmnametranslationistomakeprofitsandincreaseattendanceaswellasachieveitsartisticvalue.Accordingtotheskopostheory,variouskindsofapproachescanbeadoptedinfilmnametranslationsolongastoachievethisintendedfunction.Keywords:skopostheory;filmnametranslation;approachesoftranslation称、更具联想美,从而实现唤起更好的市场效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