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作文立意的文章集锦

关于作文立意的文章集锦

【习作示例】今夜月儿圆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

又是中秋!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

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

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

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

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

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

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

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

“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

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

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

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

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

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

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简评】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

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

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

作文的立意要切题立意又称为主旨。

它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含义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关键的。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而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

”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呢?、意高则文胜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

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

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

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

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

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

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因。

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

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

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

但这更可证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

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

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评析: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

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

“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

“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一、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落笔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文章中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而且必须按题意要求来确定主题。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是评价文章好坏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主题的正确,是一篇文章成功与不朽的重要条件。

一篇文章不管语言怎样生动,表现技巧怎样高明,如果思想内容是错误的,就不能算好文章。

即使同一类题材也会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来表达各自的政治观点,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主题。

班里有一学生星期天回学路上,被几个学生模样的社会青年拦路抢去生活费,所以在写《路上见闻》时就大发议论,说当今治安差,社会黑暗;又有一位学生看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在路上,就抨击计划生育害人非浅,造成重男轻女的悲剧。

这样立意显然属思想内容不正确。

假如这两位同学能从同样的题材提炼出正确观点,劝抢劫的学生和弃婴的父母“迷途知返”,不要做“伤天害理”的缺德之事,那就立意无错。

立意正确还要切题,“跑题”是中学生命题作文中比较常见的毛病。

有些文章,从立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从题目的要求来说,则往往偏离了题目,因而实际上是“跑题”,尤其是题意比较含蓄的命题,更应审清题意。

如《校园的文明之花》,要求写记叙文,可有的同学写的是学校某种植物的花,根本不是学校文明之人,写《在校运动场上》却一字不提“运动场”,写《灯下》一字不提及“灯”,而是写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近几年,中考出现话题作文,如果一点不提及话题,尽管立意的思想内容正确,但因不切题而导致立意不正确,也属于离题。

因此,立意要审清题意,又要考虑思想内容做到正确。

-二、立意要新颖。

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如果文章主题一般化,不新颖,大家都雷同,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所以立意要新颖。

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文章,选择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文章立意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想,都那么写,“站”的方位太一般化,取的“角度”不新颖,那么主题就欠新。

因此,我们学生不可看到生活一点现象就拿起来涂涂抹抹,而是在观察和研究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而立意做到新颖巧妙,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说得很中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这里实际上也谈到立意要新颖。

1996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放学路上》,一位考生写自己在放学路上遇到送葬队伍,起初生怕有鬼,后经思想斗争硬闯过去却安然无恙,表现了“科学战胜迷信”的中心而得了高分。

可多数考生写放学路上救人助人,撞车争斗……真是老生常谈,立意欠新。

假若现在再让学生写路上遇土葬队伍,再突出“科学战胜迷信”的主题,那就不现实了,因为现在提倡火化,杜绝土葬,况且再这样写就欠新了。

黄山谷说:“文章切忌随人后。

”因此,确立和提炼文章主题,要力求有所创造,象李白的诗给杜甫的感觉那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三、立意要深刻。

意不仅新,还要力求深刻。

什么叫“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有些文章,给人的感染力十分强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立意深刻,不落俗套,确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浮光掠影的东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写文章的人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

文章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就大不一样。

如果我们提笔写学雷锋、送温暖的好人好事,只停留在事情的一般记叙,当然不会动人;如果剖析到人的心灵,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涂抹上未来的灿烂色彩,文章的深度、广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我们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要常练习提炼主题,也应多从生活中提炼闪光点。

这样,对确立深刻的主题就大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