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2019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2019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简介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马旭马旭,女,汉族,1935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马旭是我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享有“军中居里夫人”美誉;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账第一笔300万元捐赠款。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太大,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受骗报了警。

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大家才得知马旭为家乡捐赠巨款的感人故事。

马旭和老伴离休后,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

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

他们从不买衣服,几乎不去商场,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钱舍不得用,有条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话成“最抠门的人”。

然而,他们坚持用几十年时间,从牙缝里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2019年4 月,马旭夫妇将第二笔700万元捐款汇往家乡,完成了捐款心愿。

马旭14岁参军,先后被授予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

1956年,她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20岁刚出头就是科室的技术骨干。

1961年,组建空降兵部队时,马旭参加跳伞卫勤保障工作,凭着过硬的跳伞技术,成为第一代跳伞女兵,被称为“军中花木兰”。

年届50岁时,马旭投身科研。

为解决伞兵着陆时易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马旭和老伴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跳伞实践,研制出“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均获得国家专利。

马旭夫妇离休后,又一起运用从事军医工作积累的医学知识,发挥余热,为贫苦百姓义诊,家门口经常出现天不亮就排起长队的景象。

马旭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获湖北省“荆楚楷模”等称号。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徐前凯徐前凯,男,汉族,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车站值班员。

面对列车驶来时横穿铁道的老人,他毅然跳下火车,在危急关头,用一条腿换回一条命。

短短5秒,刹那选择,映射出舍己救人的道德光芒,彰显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徐前凯被誉为“最美铁路人”。

2017年7月6日,徐前凯在指挥列车推送前进时,突然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正要横穿铁道。

他急忙发出停车指令,大声呼喊,使劲吹响口笛。

但老人没有丝毫反应,继续往线路中心靠近,没有任何躲闪的迹象。

情况万分危急,徐前凯飞快地跳下车冲上去,用力抱住老人,使劲往后一倒。

就在此刻,列车因惯性继续滑行,车轮从他来不及抽回的右腿碾过。

同事及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身受重伤、筋骨断裂、伤口流血的他坚强地翻上担架,并叫住工友说:“你把对讲机、钥匙拿回去,活还没干完。

”送到医院后,老人并无大碍,而徐前凯右腿高位截肢,鉴定为三级残疾。

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来不及多想,救人!就那么简单。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郭建华郭建华,女,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郭建华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电影”,把为群众放一部好电影、让群众看一场好电影,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当上农村放映员至今,郭建华已从业43年。

她从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做起,与乡亲们结下不解之缘。

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当一线放映员的19年里,她为农民放电影1.3万多场。

在当站长和公司负责人的24年里,她带领工作人员放映14万多场。

郭建华将服务领域扩展至脱贫攻坚。

她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建立100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放映电影近万场。

她创新性推出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郭建华放映过无数影片,让她刻骨铭心的还是《焦裕禄》。

她说自己坚持为群众放电影的原因,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的镜头,正是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她一直坚守。

她说:“今后我要组织放映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为群众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颂。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蓝连青蓝连青,女,瑶族,1966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镇马街居民。

蓝连青的家庭五代同堂,聚集瑶、壮、汉三个民族。

她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操持家务,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携扶、互敬互爱,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

她的家庭是乡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她是乡亲们眼中孝老爱亲的榜样。

蓝连青丈夫的奶奶是乡里长寿老人,享年103岁。

奶奶在世时,蓝连青总是每天一早来到奶奶房中,照顾奶奶起床穿衣、梳洗吃喝。

晚上睡觉前,她都要到奶奶床前探视,确认奶奶安睡后才放心。

有一次,奶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造成骨盆骨折,致使腿脚不便,还导致大小便失禁。

为给奶奶医治伤病,蓝连青按照老中医指点,到悬崖峭壁上采草药。

回家帮奶奶连续敷药,坚持给奶奶按摩,让奶奶的病痛明显缓解。

蓝连青这样悉心照顾老人,一干就是十多年,直至2019年1月老人逝世。

为了让一家人经常回来看望奶奶,蓝连青经常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一大家子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奶奶也能看到子孙。

蓝连青丈夫的姐姐早年外出打工,留下2个孩子独自在家中。

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蓝连青接他们到家里,供他们上学。

她经常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他们买学习资料,鼓励他们努力上进。

蓝连青当好丈夫的助手搭档。

丈夫是当地瑶山歌艺术团团长,由于艺术团经费有限,她主动为艺术团制作和修补演出服装,帮忙做一些幕后工作。

她和丈夫还把散落民间、内容和唱腔单一的瑶山歌进行提升,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在蓝连青夫妇的带领下,瑶山歌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表演,频频获奖。

蓝连青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张富清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张富清在新中国成立前入伍,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以赫赫战功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复员转业后,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克己奉公、为民造福。

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尘封功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1948年3月,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359旅7186连一名战士。

他 先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等战役。

每一次战斗,他都是突击队员,先后炸毁 敌人四座碉堡,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其中在永丰役,他带领突击组与战, 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头皮受伤,继续作战,打退持续,夺 取敌人碉堡两个,缴获机。

张富清在解放大西北战斗中立下了赫赫西北野战军 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 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章。

1955年初,张富清面临。

他打听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远 的地方是来凤,他二话没说便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为贫困山区奉献生。

张到来 凤城关粮油所工作时,几乎每天都不能按时回家吃饭,加班经纪60年代, 张富清任三胡区,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他首先动员妻子孙玉兰辞去销社公 职,减轻国家负担。

大儿子遇到一个到恩施市工作的报考机会,张富清动员儿,下乡 到万亩林场。

1975年,张富清调到来凤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主动下到最偏 远的高洞片区,与社员同吃同动。

80年代初,张富清到建行工作后,白手起家,盖 起了办公楼“拨改贷”业务,由他经手放出贷款,没。

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他在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最便体。

为了不 让子女们安心工作,88岁时高位截肢后,张富清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

95岁高龄 的他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从复员转业的那天起张富清就“封存”所有战功记忆包括对。

60 多年深藏功名,淡泊名利。

直到2018年底,来凤县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 才拿出尘封64年的勋章、报功书、立功证等军。

张富清荣获“时代楷模”、湖北省“荆楚楷模”称号,荣登“中国”。

全国敬业奉杜富国 杜富国,男,汉族,199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南部战区陆军某大。

他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以“让我来”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不惧生死,先后 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2400余枚,为掩护战友被待清除的手榴弹炸伤,失 去双眼和双手。

杜富国用鲜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光,被誉为“扫雷英雄”。

号令当头“让我来”,为人民扫锋在前。

2015年6月,杜富国得知要组建扫雷 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征战雷场。

他在申请“我思索着 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 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到扫雷大队后,他训练握10余 种地雷的排除方法临战训练。

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杜富国每天坚持练 习上万针,是全队公认的“排雷尖兵”。

他为群众安全高度负责,在搜排的区域时,村民说肯定没雷,他执意不放过,结果搜排出10余枚。

在他和战友的共 同努力下,一个个标有骷髅标志的雷区变成了致富果树林、黄金口岸带。

生死关头“让我来”,为战友不惜命血染雷场。

杜富国经常第一个进雷场、炸药、第一个引爆,成为扫雷队排雷最多的人之一。

在马嘿雷场,面对一枚59式反坦克地 雷,杜富国抢先上前,成功排除全队首枚反坦克地雷。

在天保口岸雷的120火箭全备弹,杜富国让战友撤离排雷。

2018年10月的一次排雷作业中,他为 掩护战友,被待清除的手榴弹炸伤,失去双眼和双手。

苦累危难“让我来”,为大爱洒真情无私奉献。

在雷场背运争着扛两箱。

2018年9月,驻地发生特大泥石,12名学生被困二楼,杜富国不顾安 危,将他们逐个转移到安全地带。

到敬老院抢险时,又3墙,将19名老人逐个背回。

挑战考验“让我来”,为时代立丰碑奔跑追梦。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以坚毅刚强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战斗姿态。

一等功授勋仪式上,他在病房用残缺右臂敬礼,展现了一名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严明作风。

杜富国荣立一等功1次,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时代楷模”、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