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建议书

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建议书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工程项目建议书二○○五年十二月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建设单位、企业法人及项目负责人1.1.1项目名称:年产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工程1.1.2建设单位: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1.1.3企业法人:冯怡生1.1.4项目负责人:刘希岗1.2企业概况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濒临渤海、地处黄河三角洲,近靠黄骅港,是一家以科技为先导的国有特大型绿色化工企业,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园。

现拥有5000名员工、50亿元资产、52个成员企业,横跨化工、建材、轻工、电力等10个行业,拥有30万吨磷铵、80万吨硫酸、60万吨水泥、100万吨复肥、12万吨合成氨、100万吨原盐、1万吨溴素,12万吨烧碱、10.4万吨氯气、12万千瓦热电、45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制乙烯、1.5万吨硫酸法钛白粉等的生产规模。

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先后通过国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利税6.8亿元。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磷复肥生产基地和石膏制硫酸基地。

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自创建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绿色文明战略,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开发关键点的粘结技术,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等三条绿色生态产业链,构建起了生态工业系统,解决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用生态科技产业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公司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建成了年产1.5万吨硫酸法钛白粉装置,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钛白生产装置之一。

该装置生产的“华绿”牌锐钛型 BA01-01 钛白粉,是一种优质白色原料,化学性质稳定,粒子细小均匀,光学性能佳,着色力高,广泛应用于涂料、橡胶、造纸、塑料、油墨等行业,产品畅销全国 20 多个省市。

1.3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必要性和意义钛白粉化学名称为二氧化钛,它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耐热性、耐候性,良好的白度、着色力和遮盖力,是最重要的无机颜料和化工原料。

颜料级钛白粉主要应用于涂料、造纸、塑料、橡胶、印刷油墨、化学纤维等行业,非颜料级钛白粉主要应用于搪瓷、电容器、电焊条等。

颜料级钛白粉分锐钛型和金红石型两类,金红石型产品在性能上优于锐钛型,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由于钛白粉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对产品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众多的品种应运而生。

据前几年不完全统计,全球市场上先后出现的钛白粉牌号多达600个,其中用于涂料的为375个,占总数的62.5%。

在375个涂料用牌号中,金红石占77%,锐钛型占23%。

但在国外涂料工业实际应用中,锐钛型钛白粉数量很少,不足1%,而经过表面处理的金红石型钛白粉占99%。

钛白粉工业生产方法有硫酸法和氯化法。

硫酸法可生产锐钛型和金红石型两种产品,氯化法只能生产高档的金红石型产品。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钛白粉工业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原料品位低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差距。

在生产技术上,国外以氯化法为主,而我国基本上都是硫酸法生产。

即使是硫酸法,我国大部分厂家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自控监测、“三废”治理等方面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

在生产规模上,国外钛白粉装置平均规模为年产6万吨,其中氯化法最大为30.5万吨,硫酸法为13.1万吨。

而我国钛白粉生产装置平均规模仅为4000吨,最大的也仅为1.5万吨。

生产规模小,造成了能耗高和生产成本高,也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在原料方面,国外硫酸法大都采用高品位酸溶性钛渣,而国内基本上直接使用钛铁矿。

资源的品位低也影响了钛白粉产品质量。

在产品质量上,国外以光学性能好和遮盖力、消色力、耐候性优异的金红石型钛白粉为主,其中又以经过表面处理的金红石型钛白粉居多,并有各种专用钛白粉产品。

国内硫酸法钛白粉以锐钛型产品为主,大部分未经过表面处理,专用产品极少。

国产钛白粉白度差、消色力低、研磨分散性差,难以满足涂料、油墨、塑料、橡胶等行业的要求,大多只适用于造纸、化纤、搪瓷等生产。

我国钛资源十分丰富,但钛白工业却相对落后。

目前全国钛白粉人均消费量不足0.3千克,仅相当于北美地区的二十分之一,西欧的十分之一。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对提高生活档次的追求,钛白粉的消费量将快速递增,国内钛白粉行业在产品质量档次方面距市场差距十分突出。

2000年全国钛白总产量约29万吨,其中金红石型产品仅5万吨左右,2001年全国钛白总产量达33万吨,其中金红石型产品仅5.7万吨。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的需求,2000年进口了14.6万吨,2001年进口15.5万吨,花费了大量外汇。

以2000年为例,钛白粉57%用于涂料,22%用于塑料,12%用于造纸,其它行业占9%。

塑料行业已取代造纸行业,成为钛白粉第二大用户,并且是未来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行业。

市场对钛白粉的需求结构,因此而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行业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因此我国钛白粉消费的主体市场为华东和华北地区。

我公司地处鲁北,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前景广阔。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目前拥有年产12万吨烧碱、10.4万吨氯气、12万KW热电、45万吨重油裂解制乙烯的生产规模,氯化法钛白粉的主要原辅材料氯气、电力、蒸汽、石油焦可就地解决。

我国唯一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即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CR501金红石型氯化法钛白粉)已达产至设计生产能力,并通过国家投产鉴定,宣告了我国已经全部掌握了氯化法生产钛白粉的复杂工艺。

因此,我公司开发建设年产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工程可依托国内技术。

综上所述,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依托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建设年产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装置,对提高我国钛白粉行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扩大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生产能力,缓解国内市场高档钛白供应的紧张状况、替代进口产品、节省国家外汇,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市场分析2.1国际市场分析二氧化钛消费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50年代的二战后重建,使钛白粉的需求量剧增,每年以约7%的速度增长,50年代末消费量达90多万吨。

60年代发展较平缓,以约6%的速度增长。

进入7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其需求量大大下降,到70年代末,还不到200万吨。

80年代,二氧化钛工业第一个发展期到来。

1982-1989年,由于几家大二氧化钛生产厂的关闭及全球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最高年增长率为8%),到1989年需求量达300多万吨。

钛白粉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吨价格高涨到2900美元。

1990年市场需求量突然下降5%,跌到290万吨。

1991年、1992年继续走低,1993年才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有6家二氧化钛厂(总产能约35万吨)陆续投产,产量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大于求的趋势。

1994年,需求量回升到340万吨。

1995-1996年消费需求量仍保持在这一水平,但价格下跌严重,最低时只有1500美元/吨。

从1997年初开始,全球二氧化钛工业缓慢复苏,市场需求量恢复到360多万吨,进入第二个发展期。

1998-1999年末上升势头很明显。

每吨价格也涨到2100美元。

2000年更一跃到2300美元左右,且出现供不应求局面。

因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涂料、塑料、油墨等相关行业需求的激增,估计这一轮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2国内市场现状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增加投资、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促使了以城镇居民为对象的房地产市场升温,推动了涂料工业的发展,加上塑料、造纸等行业用量增加,2002年国内总消耗量50万吨,其中进口高档钛白粉16万吨,出口锐钛型钛白粉6万吨,国内实际产量40万吨。

我国钛白粉生产市场情况如下:(1) 国内钛白粉产量与需求量实现迅速增长(见表2-1)表2-1 钛白粉的国内表观消费量与产量变化情况(2) 产能极度分散,规模极不经济虽然国内年产钛白粉量达40万吨,但由56家企业生产,最大产能不超过2.5万吨(最大产量不超过1.8万吨),最小的近1000余吨,即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也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线。

(3)钛白粉档次低,品种结构不合理与进口的同类钛白粉相比,国产钛白粉的质量均属于中档水平,国产钛白粉中又以锐钛型钛白粉产量占绝对主导,而国内市场量大、盈利能力强的却是金红石产品。

表2-2 国产钛白粉品种结构情况表注:以2002年上半年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

(4) 国内钛白粉行业竞争结构国产钛白粉因质量原因难以进入国内高档次钛白粉市场,高档市场基本被世界前七位生产商垄断。

国内中档市场由国内部分钛白粉企业与国外中型钛白粉企业展开竞争,以国内为主;国内低档市场由国内钛白企业供应。

表2-3 国内钛白粉市场竞争结构表(4) 进出口情况进口绝对量保持快速增长,进口总量占国内表观消费的35%以上;出口以低挡钛白粉为主,出口绝对量增长缓慢并占国内产量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表2-4 国内进出口钛白粉情况第三章建设规模及内容3.1 建设规模年产5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工程3.2 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氯化钛的制备及精制(氯化)、四氯化钛的氧化(氧化)、二氧化钛的表面处理(后处理)三大工段。

(1)四氯化钛的制备及精制工段包括:原料粉磨、氯化、分离、冷凝、除钒、蒸馏、蒸发、尾气的分离与净化等主要工序。

(2)四氯化钛的氧化工段包括:预热、氧化、骤冷、分离、氯气回收等主要工序。

(3)二氧化钛的表面处理工段包括:打浆、研磨、化学品制备、表面处理、过滤洗涤、喷雾干燥、微粉碎及成品包装等主要工序。

3.3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设计目标为通用型金红石型颜料级二氧化钛,质量指标可按中国国家标准GB1706-93或国际标准ISO591-1995生产,并可达到杜邦R -902的产品质量标准,具体可按用户要求生产。

中国国家标准GB1706-93、国际标准ISO591-1995、杜邦R-902的金红石型钛白粉技术指标分列如下:表3-1 金红石钛白粉中国国家标准GB/T1706-93、国际标准ISO591-1977、杜邦R-902的质量标准对照表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目前,世界上二氧化钛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

硫酸法是以钛铁矿为原料,通过硫酸使钛铁矿分解,钛铁矿中的TiO2分解成TiOSO4,过滤除去钛液中的不溶矿物质,然后通过真空结晶除去钛液中的七水硫酸亚铁。

钛液经水解变成TiO2·H2O,洗涤除去其它矿物质产生的盐类,经煅烧除去水分并使其晶型转化制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