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笔记6月1日——lesson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把科学变得通俗易懂,而且有用。
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安静的自省,重现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理解、记忆和保留。
光有信息不够,把容器的形状改变。
解读比信息更重要。
凿除多余的石头,摆脱限制。
常识并非那么平常,应用很难也很重要。
做最好的自己。
格外成功和成功人士的区别:1、相信自己,自我实现的预言;2、一直问问题,终生学习者。
文化共性比文化差异更重要。
研究自己很重要,越是个人的东西也就越普遍。
学习课程的目的,最终你有了什么改变。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
6月2日——lesson2突然面临死亡的来临时候,生命的最后一年,你想做些什么,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积极:研究消极=21:1,应该增加研究更加有用的东西。
预防困苦最有效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的心态。
适应力,乐观的相信事情会被圆满的解决,即使这一次不成功,下次仍有机会,至少我学到了经验。
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
认清自己的长处,承认弱点的勇气。
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
我们关注的不是整体,忽略巴士上的小孩,关注缺点而忽略好的东西。
不管是公司、人际关系还是个人方面,欣赏好的东西都至关重要。
appreciate,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会增值;反之亦然,不感激则会贬值。
marva collins老师的“积极学习法”,自信,承担自己的责任,尊重每一个人,和善和受欢迎,从专注缺点到专注优点,欣赏它。
经历痛苦,承担责任,采取行动,行动会增加自信,带来更多希望和乐观。
自尊的六根重要支柱,之一是自我负责,相信没有人能来。
6月3日——lesson3 正式开课回顾上次课讲的【积极心理学为什么重要】:1、我们太少关注积极的问题就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东西2、单单拜托焦虑和压抑并不会让我们快乐,摆脱消极不代表我们就变得积极3、帮助我们处理消极情绪,让我们更成功。
注重培养能力,而非改正错误。
培养处理消极因素的能力,培养积极性。
【五个基本前提】1、搭建桥梁2、改变是可能的;3、与内部条件有关,与外部环境无关;4、顺从人性,接受缺陷;5、幸福应该是一种更高尚的道德追求。
1、搭起学术与实践的桥梁。
仅有美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必须把研究运用于实践才起作用。
2、改变是可能的。
注重可行的办法+研究最优秀的个体。
别忽略潜能极限,“正常”的东西只是平庸的大众精神病理。
研究“精英”,可让“大众”受益。
6月9日——lesson4将杰出大众化。
人们往往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
“少数派改变世界。
”改变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扩大影响。
(电影《让爱传出去》)3、用外在因素改变快乐很难。
不管是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好事还是经历了重大的灾难,六个月后,人们恢复基础的幸福水平。
极端情况对我们的幸福影响很小。
能影响幸福水平的在于我们的期望是正确还是错误,而不在于期望是高还是低。
要获得幸福,正确的期望是相信内在的改变,而不是来自地位和收入。
4、本性受约束观点两种不同的政治观:人的本性受约束有局限性观点(本课的观点),和人性无约束无局限性的观点。
接受、理解、利用本性。
准许为人。
只有精神病人和死人体会不到痛苦的情绪。
粉色大象=》压抑本性反而会加强它。
号令自然,必须遵守自然。
积极心理学只聚焦于积极的起作用的部分,并不是说以后再也没有痛苦的情绪。
心理的免疫系统会增强,并不是说我们不得病,而是说更有抵抗力,即使得病,也会很快恢复。
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分清两者的区别。
6月10日——lesson55、快乐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标。
道德上,快乐能增加创造力,提高免疫力,同时,快乐是正和游戏,会传染。
努力为自己争取快乐,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也能有利于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改变。
多数人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说的做。
领导和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以身作则。
五个基本原则部分结束。
【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他们经常决定我们的表现,而我们表现的多好或多糟,经常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好还是不好。
信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加以应用,如何增强信念,潜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欣赏潜力,潜力就会迸发。
情境的力量,从众心理,对权力的服从。
6-11 lesson6影射会从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进行,积极的影射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如何创造积极的环境】,让自己受到积极的影射,让自己更幸福,爱人的照片,喜欢的东西、艺术品、座右铭,布置你的环境,即使不看也没关系,潜意识已经产生了影射。
相信就会成功,只要相信,就能做到。
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信念也往往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乐观主义】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需要保持一致性。
当出现不一致,质疑会创造虚拟的现实,要么忽视抛弃,要么寻找有力证据,无论积极或消极,来支持我们的内在世界。
由信仰决定的主观解读,对失败的另类解读,从失败走向成功。
成功没有捷径,史上最成功的人,往往也是失败次数最多的。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解释事件。
区分现实的乐观主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相信美好的未来,同时还需要应对残酷的现实。
成功的秘密是乐观、热情和勤奋。
拥有这三要素的人往往也会拥有更多的好运气。
学习失败,从失败中学习。
提高基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自己置于风险线上,去面对,不逃避,承担失败的风险,解决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从而获得适应力,了解失败的痛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变得更加自信,自尊也提高了,更快乐了。
6-12 lesson7乐观是指诠释的方式,而不是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如何变得更加乐观,】1、采取行动,放手去做,让自己处于风险之上。
努力和面对必然能获得成功。
多经历失败,会获得免疫力和抗体。
2、想象成功,形象化的力量。
使用想象力,预想一下自己期望的样子,在思想的模拟环境中练习,不仅要想象成功的结果,还要想象实现的过程。
3、认知疗法。
思想驱动情感。
顺序为:事件,评估,思考,情感,然后导致行动。
认知疗法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情感,需要干预的是评估和想法层面。
恢复理性,避免对情境的荒谬评估。
导致评估非理性的三个陷阱(3M):A、放大,归纳过度,要么全是优,要么就认为是彻底的失败。
B、极小化,隧道视野。
C、虚构,捏造。
争取想法真实化——评估是否合理,有没有夸大,忽略了什么。
对幸福而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客观环境更重要。
幸福不是取决于我们的处境或者银行账户余额,而是依赖于我们选择关注什么,如何去诠释很重要。
改变我们认知的方式,改变关注的事,改变我们的问题。
不提倡只关注积极的一面,提倡的是专注于现实,现实有好有坏,我们要分离的去看待。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诠释。
认知重建,是要学会乐观的诠释事情。
6-14 lesson8A:既然乐观能让我们更幸福更健康,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是乐观者,1、媒体的舆论——乐观者不切实际,媒体把大部分关注放在负面问题上,是放大镜,而不是眼镜,看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并加以纠正。
2、人们会适应于习以为常的事情,吸引我们的是不平常的非常态的事,好事太多、太平常,我们习惯了,适应性会帮助我们度过伤痛,但也会让我们变得对好事麻木。
生病的时候才感激健康,悲剧发生的时候才感激平凡的生活B:想成为乐观者,我要怎么做,关注于好事上;【感激】能让好事增值,一句话可以给人带来愉快的一天,感激一定要真诚,培养感恩之心,把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如何培养感激,首先审视平凡的一天,有什么事是不费力就自觉地会去做的,有意的专注在这件事上,每天寻找值得感激的事情,直到成为每天的例行习惯。
关键在坚持。
难点在保持新鲜感:变着方式来做;创造新的差别,用心去看,看以前没有留意的东西,从熟悉的人上看到不同的东西,把单词图像化。
6-15 lesson9继续感激。
感激和“改变关键:是去做,亲力亲为,没有捷径。
真正用心去思考那些对你而言重要的人,都为你做了些什么,不要视为理所当然,表达出来你的感激之情。
记日记的好处:消极痛苦的事情,进行分析、分享;积极的内容,简单的重播。
记下感激的事情,和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改变】改变是有可能的,但很难。
重点——“如何改变才能行之有效,”神经可塑性:已建成的神经通道吸引更多活动,从而变得更宽更厚,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独立的新的通道,很容易消息。
所以如果想要记住什么东西,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是个好办法,与已有的神经通道相联系,从而通道变宽。
习惯也是如此,一种做法被反复巩固,就变成一种习惯,“刻成槽”了。
两种类型的改变:1、渐进式的,最常见,最健康,没有捷径,需要很多时间。
2、剧烈的改变,不需太多时间,突然发生,但也不是一步奏效,需要准备的时间。
两者都需要时间。
6-18 lesson10改变很难的原因——我们容易把负面的性格和正面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比如焦虑担忧和责任感,比如完美主义和雄心,比如冷酷和严肃认真,比如轻信和值得信赖,比如大量的工作和能力优势,比如不会说不和善解人意,比如偷懒和幸福。
做出改变的首要任务——识别自己分别想要保留和拜托的性格——心理学ABC 理论。
A=情感,B=行为,C=认知。
三元素针对于两种改变类型(渐进式和突发式),就有六种变化方式。
为了产生永久的变化,需要三元素同时下功夫。
对幸福感有影响的三个因素:1、遗传基因,占50%;2、外部环境,占10%;3、意向活动,所作所为所想,对世界的看法和关注的焦点,即ABC,也是我们最能掌控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情感】处理创伤后遗症的方法,体验和增强高峰体验。
如何产生高峰体验:1、全然为人,接纳自己的情绪。
2、专注力,感受当下。
3、发现自己的天赋。
4、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
5、投入时间,慢下来。
如何增加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的可能,1、重播画面,多次重现;2、去描述,记录下来;3、采取行动。
【行为】立即采取实质上的行为改变。
态度上发生的转变如果没有行动上的跟进,态度很快也会恢复原样。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会改变相应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行为,但有时候,行为先行,态度、想法、行为会自然跟进,努力和行为保持一致的。
突发式变化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关注的是承担风险。
应对的时候需要做一些不太愿意做的事,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关键是达到最适度的不适感。
如果想要产生突发式的改变,那么除了实质的行动别无他法。
Lesson 11要改变,先行动,我们塑造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
适度的刺激,适度的紧张,让自己处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拉伸区”。
逐渐走出舒适区,每天拉伸一点点,然后逐渐增加,是最健康的改变方式。
想要生活中减轻压力,少做点事情。
自律是有限的,将注意力从依赖自律性转移到“培养例行公事”上来。
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而保持只需要少量。
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超过三十天。
训练小的成功,逐渐积累成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