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贸易实践中的利弊及条件分析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 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 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 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 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 在实践中, 自由贸易也成为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标。
然而, 纵观国际贸易历史,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选择却长期背离自由贸易原理, 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后,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才不断倾向开放和自由化, 而20 世纪90 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 又促使人们对自由贸易理论特别是比较利益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进行重新思考。
这是因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所处地位及条件不同, 自由贸易的利益在这两类国家间的分配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利益及代价自由贸易理论所阐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获得是在一系列假定和前提条件下完成的。
而自由贸易理论诞生以来, 发达国家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一直处于绝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绝对劣势。
当然, 发展中国家按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也会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 但由于贸易条件的不同, 发展中国家要付出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的代价。
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根据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 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需求扩大, 以这种产品所需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得以发展, 以前闲置的资源能够被利用,可以使国内一些资源的价值提高。
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拥有资源优势, 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大量资源又是廉价的并被闲置的。
通过自由贸易, 发展中国家可以把国内资源转换成使用价值不同的出口产品, 使产品数量增多, 使用价值多样化, 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补充稀缺资源。
除了由资源禀赋所导致的资源种类短缺外,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 尤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其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中间投入品、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资源也存在大量缺口。
通过自由贸易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这些必需的短缺资源, 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同时,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还可以争取时间, 节省资金, 少走弯路, 加速经济发展。
3.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往往是其主导产业, 出口的增长, 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 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 对外贸易也是需求传递的重要渠道。
通过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的大量现代化商品进入发展中国家, 使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偏好逐渐向这些新商品转移, 从而产生新的需求, 进而刺激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扩张。
当前, 国际贸易的这种作用已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传人发展中国家, 使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早熟化”消费和投资, 并由此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增加社会福利。
自由贸易可使发展中国家进口较便宜的生产资料, 降低生产费用; 也可以引进高效率的机器设备, 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 更有效地使用固定和流动资金, 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拥有量的限制, 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也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国内市场, 满足人民的需求。
而出口的扩大则可使企业组织大规模生产, 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
出口扩大引起的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 还可通过乘数作用的连锁反应, 使国民收人和国内就业量增加。
总之, 通过自由贸易, 可使发展中国家提高利润率, 增加社会福利。
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同时, 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主要体现在:1.让渡部分经济自主权。
贸易自由化不仅使贸易商品, 也使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变得更具流动性和流动无序性, 使经济运行速度加快, 这就增加了各国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都较弱,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 难以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局势。
而发达国家由于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和制度安排, 则可以在资本、资源、劳动自由流动的世界市场上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济。
而且, 在主要体现和反映发达国家利益的制度基础上进行自由贸易, 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受到更大的削弱, 其中的大部分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通过自由贸易让渡给了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争得平等的权利, 获得较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仍需要进行不懈的长期努力。
2.支付高昂的产业转移及调整成本。
按自由贸易理论, 一国应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那么, 参与自由贸易的国家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 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淘汰。
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物质基础较薄弱, 其产业转移和调整的能力也较差,许多在发达国家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可以重新使用的资产,在发展中国家则只能被淘汰。
同时, 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较低, 劳动力再就业的能力差, 这种产业转移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失业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而且,这一产业转移和调整的过程也是漫长深远的。
因此, 无论是产业转移或淘汰, 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 发展中国家付出的成本都将是巨大的。
3.易形成贫困化出口及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较低,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是利用自身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质量, 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相交换, 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因此,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只能以量取胜, 靠低价竞销, 基本上属于“贫困”出口。
由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收入弹性较低、国际市场价格不定,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进而又导致许多国家出现了“出口贫困化增长”倾向, 即出口越多, 得到的利益越少, 出口国越贫穷。
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的出口模式, 使得发展中国家劳工福利被牺牲, 收入分配格局恶化, 内需增长受到制, 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动力被削弱。
同时, 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容易接受发达国家产业的垂直分工, 自由贸易又使其专业化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 而“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倾向则加剧了其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附性, 造成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二、自由贸易理论及其前提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 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 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
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 有的却被边缘化了。
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 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
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 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成本不同, 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 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 并彼此进行交换, 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 成本会降低, 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
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
因此, 他认为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选择。
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 仍能进行互利贸易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 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 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 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成为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 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此后,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一直倡导自由贸易, 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在贸易实践上,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 19 世纪中期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以英国为主的各主要西方国家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以及GATT和WTO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都深受此理论的影响。
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
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
但是,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自由贸易利益在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实现是不均衡的。
而且, 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是在理想经济分析模型中建立的, 这也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
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假定,一是“简单化”的假定, 即假定货币是“中性化”的, 参加贸易的国家只有两个、商品只有两种、生产商品的要素只有两类, 不考虑商品的运输费用; 二是“静态化”的假定, 即假定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三是“完美化”的假定, 即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除了上述前提及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国际分工格局自由地参与国际贸易外, 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还有着其暗含和内在的其他前提。
主要是:1. 国际分工可按各国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无条件进行。
可以说, 分工是两国进行贸易和获得贸易利益的前提条件, 只有实现分工, 自由贸易理论的贸易利益才能实现。
在现实经济中, 在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 两国各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能够进入对方国家市场, 分工是能够实现的。
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 其有比较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要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入对方国家市场是很难的。
毕竟,劣势产品占领强势产品的市场是不符合成本和价格竞争法则的。
相反, 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 则可以完全占领劣势国家的市场。
但自由贸易理论暗含的前提是自由竞争下分工可无条件进行。
2.因分工造成的各国产业调整无须成本。
若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述, 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那么, 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 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