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模个人事迹材料5篇

劳模个人事迹材料5篇

劳模个人事迹材料5篇【篇一】从吃苦耐劳的小学徒到省级劳模 1975 年,刚刚年满 20 岁、皮肤黝黑、眼中带着无限向往、身材高挑的xx走进了 xx县供电局,被分配到 xx供电所担任电力线路工。

众所周知,电力线路工是一个极其辛苦的职业。

一开始的工作与其他线路工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学徒工做起,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打绳结、登杆训练、安装横担、导线固定、紧线、操作令克等等,一切学徒工该做的活他都一丝不苟地跟着师傅动手学习,哪怕是最脏最累的活他也从来不叫苦总是很开心的干着。

除了跟着学习,他还总是趁着休息的间隙对没有理解的东西自己琢磨继续参悟,悟出了其中的缘由后干活总是又快又好,师傅也觉得这个小学徒会动脑筋,活干得漂亮,每每赞许有加。

每当有了进步,年纪轻轻的 xx 总是雀跃不已。

“平时,我们一般都在 10 米高的电杆上进行作业,有一回爬上了 27 米高的电线杆时,显得特别兴奋,真的,为自己能有新的突破而高兴。

” xx 对当初的经历还记忆犹新。

在电力线路工这个岗位上, xx 一干就是 10 年。

其实,xx 出身于一个良好的干部家庭,父亲是 xx 南下的老干部,母亲也担任企业管理人员,如果依托这层关系要换一个单位或者调一个相对舒适一点的工作也并非难事,但是倔强、好胜又有 xx 汉子豪爽性格的 xx 没有动过这个念头。

排行家中老大、下有弟妹的他,向来非常懂事,在 17岁初中毕业时就响应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罗星国庆村插队入户,接受最艰苦的教育。

3 年的农村劳动不仅炼就了一副好身体,也锻炼了他的意志,严励的父亲更是一再勉励他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不能三心二意。

正是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xx 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渐渐成长为电力系统最高级别的五级技工。

1982 年, xx 因技术精湛、工作能力突出,担任魏塘供电所副所长,分管现场生产、施工。

2004 年,又担任 xx 供电局所属 xx 恒兴电力建设公司线路队队长。

身为副所长或队长之职, xx 带领着工人们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一起“出工”,流血洒汗,并始终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创新精神,在线路工这个平凡、普通而又相当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勇挑重担,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钻研,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被领导和同事亲切地誉为“电苑老黄牛”。

1999 年 9 月, xx 省人民政府授予 xx 为 xx 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0 年,被 xx 省电力公司评为“十佳优质服务明星”; 2002 年,被评为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 2006年,被评为省职工技协先进工作者,同时被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员工。

勇于探索、勤于创新的“发明达人” xx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自小爱好无线电技术,尤其是在线路工岗位上整整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相当可贵的工作经验。

长期的基层一线工作,施工现场环境复杂, xx 一一看在眼里,而现有的电力操作工具存在一些问题、缺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他逐渐萌生出发明新式电力工具的想法。

1996 年, xx 大胆提出了“ 10kV 带电作业间接法”作业方案。

以前的带电作业只能完成一些工程量较小的检修,如果企业的主线路出现故障,就必须拉闸断电,这往往会给企业生产带来损失。

xx 的方案得到了供电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近 4 年的研究,博采众长,反复实践, 2000 年 9 月,在大舜一家企业的线路工程中,“ 10kV 带电作业间接法”终于成功操作完成。

这一成果在当时系 xx 省首创,当一条主线路出现故障,实现了带电作业施工,打破了以往需要停电作业的传统。

该成果推出后即被系统推广应用,一时间掌声如潮, xx 没有因此止步不前,继续扎根基层醉心于自己的发明创造。

“以前的劳模可以苦干,现在的劳模更要动脑子。

”这是xx 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xx 在工作中很有创造力,他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而是一直在探索如何能使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于是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灵感不断,也促使他在线路工作技术、技能上精益求精。

随着 xx 大棚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大棚区域电力线路架设工作越来越难。

仅 2007 年因线路施工引起纠纷造成的工程延误就有 6 起,延误工期累计 120 天,经济补偿达 21 万元。

2008 年底,架线施工进行到 xx 镇下甸庙一葡萄园上空时再次遇到麻烦,冬季正是大棚内葡萄卖上好价钱的时候,传统架线方式肯定会蹭剐到葡萄大棚,造成环境、设施破坏和农户的经济损失。

为了不破坏农户的大棚,又不延误施工进度,xx 由日本的跨海架线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滑轮悬空放线的办法,顺利解决了工程难题。

施工结束后,当葡萄种植户在庆幸葡萄园寸草未损时,更为韩师傅他们高超的架线技术所折服。

随后,该项技术被不断改良,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农田、重要交通道路以及居民建筑物上空的架线施工中,跨河架线不禁航,跨铁路、国道架线不封路,成为现实。

2009 年, xx 的技术成果“滑轮组跨越障碍架线施工”在海南举办的全国第三十一次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

20xx 年, xx 天凝东顺大桥河道西侧的红旗塘水域, xx 运用滑轮组合放线技术,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在运行的水域航道上凌空放线的工作,结束了 xx 历史上水上电力作业需要封航的传统惯例,填补了 xx电力高空架线史上的一项空白。

按照以往的惯例,单条线路跨河放线施工也需封航 7 小时才能将导线牵引过河。

此次工程施工的河面有115 米宽,是 xx 主要运营河道,担负着煤、沙、石等运输的主要任务,封航势必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施工当天, xx 巧妙地应用多组滑轮凌空架在原有空中导线上,在水上搭起了电力“高速路”,令新架导线在专用滑车中穿越,在空中完成了整个牵引过程,成功实现了不停航跨河施工。

施工期间,河道中船只往来穿梭,丝毫不受影响。

另外,该项放线技术还能大大缩短施工时间。

以此次施工架设四回线路来说,若采用传统方法,至少需要一天半的时间,而采用跨障碍放线法仅需半天时间,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 xx 的潜心研究下,防导线互扭的防线牵引板(一牵三)、地埋电缆管道清淤器、半绝缘三关节专用梯、带引线夹紧装置的可调式线夹锁具等 6项获得国家专利 6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 QC成果 8个,其中多个项目在电力系统范围内推广使用。

“发明达人” xx,被称为xx 电力系统的“智多星”。

奉献岗位、不懈追求的老教授几乎每天,在 xx 县供电局实地训练基地上,远远便望见多名学员正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全副武装地在 10 米电杆上进行着杆上安装横担技能操作。

据了解,这是一场杆上作业训练,训练对象为该局三年内新进的职工,杆上作业也是他们的首次尝试,也是最基本的技术训练。

一般而言,新进的职工都要在这里进行一系列培训课程,课程包括基础培训、地面基础训练、登杆训练以及杆上作业训练,学员不仅要克服严寒或酷暑的极端天气,还要将之前所学的各项技能综合运用,是一项不小的考验。

20xx 年 5 月,以 xx 命名的“配电线路技能培训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以劳模指引,辐射劳模精神,以“典型引路、示范先行、以点带面”作为工作思路,将 xx 电力原有的“一对一”的师带徒、“多对多”的集中授课和诸如“听老师傅讲”的“一对多”等形式,整合提升为立体的人才培训模式,拓展了人才通道建设,努力打造成为xx 电力的“黄埔军校”。

工作室组建后, xx 十分高兴地说:“ 30 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能,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传承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 工作室的培训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实地培训和实际工作三部分,以企业各专业领域实际需要的标准化操作技能培训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培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短短二年间,承担了 30余次中大型的培训,已有 1100 名员工通过工作室提升了原有技能,在岗位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担任工作室授课的教授级主讲 xx,对教学自有一套独特的理解。

“听老师傅讲”与传统的“师带徒”有所不同,后者注重一对一的培养,有协议约束,具有培训主体的特定性。

而“听老师傅讲”形式不拘一格,主体不受限制,更强调双方的主动性,在广大的基层部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培训和生产紧密的结合,创造良好条件,打造一支拼搏、奉献、进取、创新的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电力线路工作讲究的是安全,而安全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

所以,xx 在授课时强调对学员的素质教育,有几位年轻的大学生,刚来学习时情绪波动比较厉害,尤其是对原先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运用比较质疑, xx 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许与实际是存在差距的,趁现在年轻时把技术学好了,等将来走上了管理岗位,实践和书本上的理论再结合起来,到时候工作就会做得更出色。

“一个成功的线路工不亚于一个工程师。

”在 xx 自己看来,虽然己近退休年纪,但仍没有停止脚步继续孜孜以求,除了教学授课之外,他更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了每年必须要创造一至二项国家专利和 QC成果,他还把目光投注到了更多、更超前的领域,如针对特高压线路环境下如何做好安全生产作业等,他觉得唯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对得起劳模这个光荣的称号,以及多年来党和政府、上级部门给予的肯定和种种荣誉。

乐观坚韧的韩师傅最后对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三个阶段的小结:前10 年打基础,中间的 10 年拼命做,后 10 年回顾总结。

“等我把最后的智慧贡献出来,我就可以正式退休了,因为我的成绩不属于我自己,是属于大家的!”韩师傅哈哈一笑,眉宇间展露出一份浓浓的自信和执着。

xx,一名不平凡的普通电力线路工,一名有思想、敢开拓的电力线路建设的实践者、攀登者。

【篇二】奋战在 xx 区超科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检测一线的“老师傅” xx 刚满 30 岁,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潜心在食品行业发展,从食品检测一线到食品安全管理岗位,切实做到将所学知识,结合企业实际操作,对业务知识精益求精。

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食品质量技术人员并为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至真至诚每一杯”,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检测贯彻公司的质量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以质量为本,严格把关,确保客户收到品质优秀的产品。

而正是他这种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促使他勤练检测手法,提高检测技能,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技能水平。

只要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

20xx 年,他在“ xx 技能大赛”食品检验工组大放光彩,凭自己勤练的技能,一举拿下了职工组的第二名,获得“ xx 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殊荣。

2018 年,作为第二作者的他成功在行业相关的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但是,在众多光彩的背后,他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他觉得“工匠”之称,对于自己所做的可能还远远够不上,但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自己必须要做下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