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章 NAVTEX SART 及船舶备用电源
第5章 NAVTEX SART 及船舶备用电源
(4)NNNN:
表示报文结束。接收机只有收到NNNN,打印机才不
再打印。否则,表示报文误码率太高,还要重新接
收和打印。 (5)交发时间: 通常在正文开头有始发电报时间,其格式是:日、 时、分、月、年,用UTC表示。
5.1.2 NAVTEX 接收机
1. NAVTEX接收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组成:
失。
⑩
另外,NAVTEX接收机中的信息处理单元除对所接收的信 号进行处理外,还具有对整机各组成部分进行自检测的
功能,并可由打印机打印出自检测的结果清单,以供操
作员了解整机的工作状态。但自检测程序需由人工启动。
2. NAVTEX接收机的技术特性
1)接收机频率: 518kHz的CFEC信号; 单信道接收机,应能接收: 双信道接收机,应能接收: 应能接收518kHz和490kHz两 频率的CFEC信号
能周期性地听到应答时发出的短促声,随距离
渐近,周期渐短,直至变成连续的声响,此时 表明搜救雷达已经近在咫尺了。若听到几种不 同音调的声响时,则可断定有多个救援船舶或 飞机到达。
2.主要性能要求 SART型号不一,外形各异。但都必须符合规范,满足相关的 技术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中,规定 SART的主要性能如下: 1)应符合(ITU-R)M.628-2建议书的要求。频率范围为
FSK信号。
③ 最后,将FSK信号送入信息处理单元,还原为4B/3Y码,
并完成检纠错功能,实现信息的接收。
④ 打印机通常采用微型打印机,可按设置要求进行电 文信息的打印或不打印。
⑤ 接收过程中,首先接收定相信号,以实现与发射台的同 步,确立双方之间严格的定时关系。 ⑥ 收到ZCZC时,表明定相过程结束,报文传输开始。
目前,国内外远洋船舶上安装使用的主要是工作在518kHz 频 率上的单信道接收机。它主要由 天线 、 接收单元 、
信息处理单元
和 打印机 部分组成。
接收 单元
信息 处理
组成框图
打 印 机
2)工作原理 ① NAVTEX接收机使用的天线多数为有源天线,天线本身
附有信号放大器。 ② 工作时,由天线感应出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送入接收 单元进行选频、放大及解调处理,获得1700Hz±85Hz的
2.示位原理 1)启动: ① SART可人工启动,也可在入水后自动启动。 ② 启动后首先处于待命状态,只收不发。收到9 GHz的雷达
(亦称X波段雷达或3cm雷达)信号, 会立即进入应答状 态,此时既收且发。 2)应答: 在应答状态中,发射一串脉冲信号,该信号在雷达 显示器上的标志是同一方位上的至少12个等距离光 点。而搜救船舶或飞机上的操作员即可根据该标志 的起始点和方位来得出遇险幸存者的确切位置,及 时进行营救。
(Ⅰ)NAVAREA XVII和XVIII 区,协调者:为 加拿大 ;
(Ⅱ)NAVAREA
XIX区,协调者是 挪威 ;
俄罗斯 。
(Ⅲ)NAVAREA XX和XXI区,协调者是
(Ⅳ)新区范围及工作安排:
新的区域延伸到北纬90度。并决定新的区域每天 24小时,每周7天发布MSI。
(4)接收机:
NAVTEX接收机用来自动接收、选择、存储并打印 发射台播发的有关信息。
⑦
收到的报文信息,暂由信息处理单元存储,待收到
NNNN后,算出全文的误码率,对符合误码率要求的报
文,控制打印机从NNNN开始倒着打印至报头,同时只 将该报文的技术编码予以存储。而对不符合误码率要 求的报文,则放弃打印及存储。
⑧ ⑨
存储的技术编码会保留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内相同技 术编码的报文,除非编号为00,否则不再自动打印。 技术编码可由操作者调出并打印,技术编码存满后, 最早存储的内容会自动溢出,或超过存储时限自动丢
9200~9500MHz,扫描频率为200MHz/5μs。
(ITU-R)M.628-2 :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earch and rescue radar transponders
2) 应能在救助装置的雷达上通过系列等间隔点来显示遇
险装置的位置。
3) 能在-20℃~+55℃环境温度下工作,在-30℃~65℃ 环境条件贮存而不至损坏。 4) 在规定浸水状态和45℃的热冲击下保持水密。从20m高度 掉入水中不损坏,在水深10m时至少5min保持水密。
3.NAVTEX报文格式与编码 1)检、纠错技术: 报文的信息编码及检纠错技术与NBDP通信完全相同。 2)NAVTEX岸台发送的报文格式:
(1)定相信号: 起同步作用。首次发射持续10s以上,若是
连续发射的报文,只需持续5s。
(2)ZCZC:
是报文起始字组,表示发射伊始的定相周期
结束,报文发射正式开始。
三信道接收机,应能接收:应能接收518、490kHz和
4209.5kHz三频率的CFEC信
号
2) 可由操作员自主选择发射台及报文种类。 3) 拒收已正确接收的报文。 4) 能计算误码率,只有在误码率小于4% 时方可判定为 有效接收。 5) 能存储72小时内已正确接收的报文的技术编码,且在 断电6小时内不丢失。 6)
④
重要组成部分。
⑤ 它是指由NAVTEX岸台采用窄带直接印字电报技术以CFEC 方式播发,而由船上的NAVTEX接收机自动接收的海上安 全信息系统。
2) NAVTEX作用
负责向A1、A2海区播发MSI。
2.NAVTEX系统组成及工作 1)系统组成 (1)由 信息提供和协调部门 、 NAVTEX发射台 和 NAVTEX接收机 三部分构成。
NAVTEX是Navigational Telex的缩写,可直译为“航行 电传”。我国交通部在1985年将其命名为“奈伏泰斯”。
② 该系统最初由瑞典于1976年提出,目的是为了保障海上 安全信息能及时、准确的接收,同时减轻船舶通信人员
的工作负担。
③
1979年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NAVTEX网络,后来演变成NAVAREA 第I区,它主要覆盖 了欧洲西北部海域。 该系统经过在NAVAREA区的建立和试用,受到航运界 的极大欢迎。于是,经IMO(国际海事组织)、IHO (国际航道测量组织)和ITU(国际电信联盟)的审 议,该系统作为一种能使船舶自动、及时、准确地获 得沿岸MSI的国际性服务网而被采纳,并成为GMDSS的
②
整个过程SART与搜救雷达保持严格同步,即每收到一个
雷达触发信号,SART就将发射一组12个脉冲应答信号。
③ 除发射无线电信号外,在SART上还同时设有声、光指示
装置,以便遇险幸存者判定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搜救单位
距离的远近。
③ TRON
以TRON型SART为例,在其处于待命状态时,其 上的指示灯以亮0.5s、灭1.5s的2s周期闪动。 当收到雷达信号后,其频率加快,改为以亮 0.5s、灭0.5s的1s周期闪动。而声响装置在待 命状态不发声,在收到雷达信号后,远距离时,
些部门提供的信息需经过协调机构协调一致后再送
NAVTEX发射台发送。
(3)发射台: ① NAVTEX发射台由若干个岸基台链组成,在规定频率 (518kHz)上定时播发MSI。 ② GMDSS实施早期,IMO将全球16个NAVAREA区,分别作
为16个NAVTEX服务区。
③ 各区最多可设24个岸台,各台以英文字母A~Z进行 编号,构成NAVTEX岸基台链。各台所分配的英文字
(3) B1B2B3B4: 是报文的技术编码,用于NAVTEX接收机对电报 的识别。
①B1: 为发播台识别字母,可由使用者选择。 ②B2:
报文的类别标识,表示报文种类。通过该类别标识可 实现某种类别电文的接收或拒收。
③B3B4: 是对每一类B2报文的编号,从01~99,用满后再 从01开始。但要避免使用仍然有效的电报编号。 ④特殊规定:
电池电源
接收机 环形器 发射机
扫描信号 产生器
电池电源
2)基本工作原理 (1)环形器: SART装置的天线是收、发共用的,环形器的
作用是使收、发通道相互隔离。 (2)工作特点: ① 由于雷达信号较强,SART的接收机采用直接检波和放大。 然后,用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去控制扫描信号产生器产生12 个脉冲。最后,经SART的发射机调制并发射。
GMDSS通信设备与业务
第五章 NAVTEX、 SART及船舶备用电源
航海技术系通导教研室
内容简介:
NAVTEX 系统5.1源自5.2搜救雷达应答器
5.3
船舶备用电源
NAVTEX接收机 (1/3)
NAVTEX接收机 (3/3)
5.1 NAVTEX 系统 5.1.1 NAVTEX 系统介绍
1.NAVTEX系统的产生及作用 1)产生过程 ①
2)干扰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 工作在同频率上 ②解决方案: 为避免相互干扰,NAVTEX系统采取了三种有效措施。 其一, 限制岸台的发射功率。通常,夜间播发,功率可降低 60% 。每个岸台信号的覆盖半径不得超过400海里。
其二, 各区的岸台分时工作。一般每台每隔4小时播发一次 报文,每次不超过10min。 其三, 规定了报文播发的优先等级。即:VITAL(极其重 要)、IMPORTANT(重要)和ROUTINE(常规)。
上的标志信号由12个光点逐渐扩展为12条弧线。再近时
则可形成12个同心圆。
3)
要求搜救雷达的操作员必须随距离的逐渐接近,适时降 低雷达增益。始终保持雷达显示器上的SART标志信号成 12个光点状态。
5.2.2
SART的组成及主要性能
1.SART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1)SART的组成
SART主要由 天线 、接收单元 、发射单元 和 等几个部分组成。
具有自检测功能。
5.2 搜救雷达应答器(SART) 5.2.1 SART的作用及示位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