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电影与德国电影

法国电影与德国电影


1.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后,法国电影进入低潮。首先,法西斯的垮台、 斯大林的去世、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所 以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长期制度僵 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灭。当时的文艺作品开 始关注这些年青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 的特殊现象。 2. “新浪潮”电影创作的整体风格 作品以表现个性为主,体现了“作者论”的风格主张。 导演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 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 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 用类似于记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主张即兴创作;影 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出反传统、追求创新的 倾向。
2.新浪潮电影在题材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淡化 故事情节,有些影片叙述的仅仅是某个片段,或某 段生活经历。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在马里安巴德》这部影片。 新浪潮导演在选择题材时,特别青睐童年题材和 两性关系题材。 童年题材: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生活痕迹,贯穿 着个人的记忆; 在两性关系题材中,他们巧妙地寻找突破口,把 作者关于伦理、道德、婚姻、爱情、性爱等思考融 入其中,充满了复杂的意味。
第二节 德国电影——后现代经典 《罗拉快跑》
• 一、德国电影的概述 • 二战以后,德国电影陷入困境,在法国“新浪 潮”电影的影响下,思想倾向艺术革新,将艺术形 式和哲理思想相结合。 • 早期的电影作品主题贯以表现小市民畸形的、 空虚停滞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批判性和一 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代表作品:《爱必死更冷》、 《莉莉.马莲》、《铁皮鼓》、《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 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 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 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 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 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 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 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 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他把剧情片、纪录片、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界限 完全消解与打破了,他的电影使一种形式交错成为可能。 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阿 伦·雷乃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精神生活中和在世界电影 史上的重要位置却是毋庸置疑的。
2. 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和差异
性为标志,以价值颠倒、视点位移、规范瓦解、种
类混淆等修辞手段来消解一切恒定的常规与秩序,
以此表明它自身的不确定性。
三、后现代电影的概述
•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 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 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 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 在广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 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 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 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 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 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一、“新浪潮”电影的简介(教科书33页)
“新浪潮”运动给电影带来了新的气息,主要 指1958-1959年间涌现的法国青年导演创作现象。 当时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 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 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 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 “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 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 在狭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 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 • 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 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 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 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 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 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 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 验性质和前卫立场。
2. 全片结构
四个大段落:(一个因,三个果) 1.罗拉接到男友的求救电话,需要在短短的20 分钟筹集到10万马克; 2.罗拉快跑引出的三种结局: (1)去向父亲求救,空手而归,帮助男友(曼 尼)抢劫超市,罗拉被警察射杀; (2)为帮助男友(曼尼)罗拉抢劫了父亲的银 行,但曼尼却被车撞死,她的努力等于白费; (3)罗拉的运气特别的好竟然从赌场上赢取了 10万马克。曼尼也找回了丢失的钱袋。
第四章 法国电影与德国电影
教师:方云端
第一节 法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运动
与高度模式化的好莱坞商业类型电影不同,欧洲 电影具有悠久的作者电影与艺术电影传统,呈现出导 演鲜明的个性特征。 1959年,在法国的戛纳电影节上突然出现了一批 由年轻导演执导的别具一格的影片,如弗朗索瓦.特吕 弗导演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夏 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让.吕克.戈达尔导演的 《筋疲力尽》等,这些新人新作无论在题材、主题还 是艺术手法方面都充满创新开拓精神,形成一股独特 的美学潮流,被敏感的新闻记者命名为“新浪潮”电 影。
四、通过电影《罗拉快跑》解构 后现代主义电影
• • • • 德国影片 1998年摄制 编剧、导演:汤姆.提克威 主演:弗兰卡.波腾特 莫里茨.布雷楚
• 本片导演最高明之处就在于:搭建传统电影的 平台,让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神韵来唱戏。
1. 思考:
• • • • • • 德国人的性格? 动画在本片的作用? 说故事的方法有何不同? 你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音乐如果换掉会怎样? 你幻想中的情人?
三、新浪潮电影的电影有不少的共同 之处,所不同的是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新现实主 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 人色彩。 “新浪潮”电影大都专注的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 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强烈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 的个人传记色彩,比如特吕弗的《四百下》。 “新浪潮”电影采取了与好莱坞的“优质电影”完 全不同的制作方法:很少的经费、选择非职业演员、以 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的实景拍摄,非情 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 片制作周期短等。
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精疲力尽》(1959年)
•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 》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 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 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 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 代替戏剧性情节。 •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 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 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 的最好体现。 •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 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 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理念 1.电影描写的对象和中心较以往的电影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体现在: 在以往的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作品所遵循的基 本原则是描写故事,描写人物性格和命运,给人的 感觉是通过人物的外在的一面,即使刻画内心世界 的戏也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来反映的。 而在新浪潮导演看来,电影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要比人的外在活动更有意义。因此,他们非常重视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通过回忆、梦幻、想象、 潜意识活动等等,将人物的种种内心活动、心理状 态、情感态度搬上银幕,并找到了合适的表现手法。 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突破。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哲学家发现,人 对自然的征服所带来的并不全是正面效应;人在过于 相信自己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人性 分裂的痛苦。换言之,主客二分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 调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是科学的发达、物质昌盛;但伴 随而来的,一方面是物统治人,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 普遍性和确定性把人的本质加以抽象化、绝对化,从 而压制了人的具体性和个性。 所以,反对异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了现 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最为充分的 就是所谓的“后现代”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因而,取 消意义、嘲笑价值、反对中心、零散化、无深度、反 主体性等等,成了概括后现代哲学和美学的主要词汇。
3.新浪潮电影还表现出对“物”的强烈偏爱。 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物”是作为环境构成 因素出现的;但在新浪潮电影中,“物”却成为显 示意义的影像,常用来表达某种特殊含义。 例如: 《去年在马里安巴德》——迷宫般的花 园别墅;《四百下》中的大海。 4.叙事的手法细腻丰富,偏爱长镜头。
5.新浪潮电影的另一个创作特点是叙事方法的变 革。 “优质电影”作为法国传统电影的代表,具有剧 本构思精巧、摄影画面精美等特点,带有强烈的唯 美主义倾向。 新浪潮电影正是在内容上弥补了法国“优质电影” 的缺陷,体现为: (1)镜头的组接常采用“闪回”技巧,对现实 时空与回忆往事的心理时空进行平行交叉的组接。 (2)叙事常采用非线性的结构,让时间变形, 让意识去支配时间的流向,影片结构呈现多时空交 叉的特点。 (3)在语言方面发明了“跳接”。颠覆了好莱 坞惯用的剪辑模式。
新德国电影: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将历史 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 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同时,重视电影的大众文化特 征,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 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二、“后现代”的哲学背景 1.“后现代”的哲学背景 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历史是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 内展开的。主客二分由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其端。 近代西方哲学意识到思维与存在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从而力求克服对立,达到统一。黑格尔则在客观唯心 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 统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使对立统一的思想 达到了最高峰。 近代西方的历史可以说是在这一哲学原则的指导 下不断认识、开发、征服自然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