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现状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
关键词
和谐一词早已是被大家熟知并认可。
假设人类社会不和谐,仇恨就会得以滋生,最严重的将导致战争;假设人类与自然环境不和谐相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甚至危机生存的根本问题。
可见,“和谐”是人类生活安定的基本保障。
我周围的社会比较和谐,家人的关心,朋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师生关系要好。
在地铁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有人主动让座。
社会上也有不少的好人好事,如:消防员孙茂辉为救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助人为乐的李明素、林秀贞,见义勇为的殷雪梅,敬老爱亲的罗映珍……可见社会大体上是和谐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不和谐因素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还广泛存在,所以社会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半月谈杂志社曾在浙江、江苏、上海、河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八个省区的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农民、干部、大学生及其它社会阶层成员,进行了独立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5000份,排列出十大热点问题:
1、收入差距扩大;
2、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
3、就业难、劳动者维权难;
4、社会保障
滞后;5、反腐倡廉力度丞待加大;6、道德规范失控;7、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8、公民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9、社会治安不佳,黄、赌、毒危害严重;10、打官司难、信访难。
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这十大热点问题很具有普遍性,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而社会分配不公,社会道德沦落,腐败,社会治安不好,司法不公,就业不公,用人不公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会严重干扰和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主题,破坏国民的社会信心。
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我们坚持多年的理念和不容动摇的决心,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日益增多,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比如有的地方黑社会横行,贫富不均,游行罢工,围堵高速公路和铁路,打砸政府机关等。
这和我们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英明的。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希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明确的社会形态,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既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美丽的标签。
它的具体定义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
和谐,如春风拂面,使人倍感亲切;和谐,如久旱甘霖,使人心田滋润。
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一份力。
虽然建设和谐社会要注意很多方面,但是我
认为建设和谐社会重在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问题,不仅顺应了党心民心和时代潮流,而且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
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看似小事,实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大事,更进一步说,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我国经济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这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
一是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二是要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入手点。
四、改善民生要依靠改革发展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归根结底也要靠发展来解决。
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消除贫困现象,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使改善民生成为推动经济繁荣的基础动力;另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清醒的认识,改善民生的要求要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注意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和福利增长刚性上升的特点,防止不切实际的福利倾向,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
只有改善了民生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迈出一大步。
当然改善民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得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要从自我做起。
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
而整洁美丽的环境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所以。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意识,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把垃圾放入指定地点;不损坏公务,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花草;多种植树木,扩大绿色面积;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另外,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还要讲“仁爱”、行“友善”、重“人和”。
并且要记得这么一句话“人应该尊重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别人也同样渴望我们的帮助。
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关爱和互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欣欣向荣。
社会就是一个超大级的家,和谐是我们的慈父,幸福是我们的良母,他们养育着我们,大家团结在一起,拥护在一起,用笑声回报着慈父,用温暖感化着母亲,共同撑起一片“社会和谐天”。
相信我们一定会用最璀璨的微笑烟火共同建设我们的和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