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黄 疸
一、概述
(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一、概述
(二)源流
1《内经》即有黄疸病证的论述,如《素问· 平人气
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 2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
黄疸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由湿热疫毒为
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腹郁热与疫毒
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 血淤表现。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辨证要点是: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
脉弦数;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
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 ⑶ 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炒白术健脾燥湿。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引湿热 之邪 从小便而出;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 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 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
2.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
3.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
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 4.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 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3.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
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
重点。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基本大法。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演变:鼓胀、肝癌、胁痛
四、诊断要点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 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 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 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 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 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三、病因病机
外感 疫毒 内陷心肝、侵入营血 急黄
湿热 酒食 内伤 劳倦 积聚日久
湿热熏蒸 遏阻胆液
阳黄
寒湿内阻 脉络瘀阻
浸淫肌肤
阴黄
三、病因病机
归纳 :
病位:脾胃肝胆(由脾胃波及肝胆)
病性:实证为主、或实中夹虚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主要是湿 浊之邪) 内因——脾胃虚亏、内伤不足
基本病理:湿浊阻滞 胆汁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
四、诊断要点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 药物等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 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 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 断。
五、鉴别诊断
1.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 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 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
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
的重要方剂。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4《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5宋 ·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 “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
施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临床应用: 热盛者:加解毒药如升麻、连翘、大青叶、 虎杖、田基黄等以清热解毒; 湿盛者:加车前子、猪苓、泽泻等以渗利湿
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湿重于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
⑵ 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
之……无治阴黄法”。
一、概述
(二)源流 6元 · 罗天益《卫生宝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 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 7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鳌著《沈 氏尊生书· 黄疸》中已有认识,其指出:“又有天 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 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 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
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
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