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梦读后感】《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优秀读书笔记【--教师节祝福语】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
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知识和道德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是没有绝对的必然性。
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以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我们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
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对人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如果仅就人的生物性而言,人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
五、理想的德育,莺歌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
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理想的智育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嘘声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大侠监视的知识能力基础。
理想的智育事吧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革命》: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
大多数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
他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一个人都引向失败,但是他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种情况下高达50%。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就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
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只有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公告知识、运用知识时,他们才能把知识化为修养、注入信念、铸进人格,同时也才能真正逐步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七、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理想的课堂特征:一是参与度。
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
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洞口的程度。
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联系和实践。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想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
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即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宗旨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握整体的世界,注重生活的关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八、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智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让人成为“人”的手段。
(教育本身也不是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是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理想的体育一、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二、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
三、理想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质。
五、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六、理想的体育,应该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世界体育之窗,感受力与美的和谐。
七、理想的体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八、理想的体育,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社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体现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趋势。
理想的美育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晚霞小时的时候》: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
他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童颜的珍贵和巨大。
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性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和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
他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这不同人生阶段的幸福,同时也是不同人生阶段所特有的生命之美。
生命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他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生活的美就在生活本身而不再生活之外。
生活的美不等于生活的完美,生活的阴影、曲折与困境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应有的色彩,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在创造着生活的美。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且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梳理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仅仅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美丽只能靠美丽来来滋润。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劳动技术教育一、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二、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七、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社会、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八、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理想的学校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只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唱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
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座有品味的学校。
三、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